5月24日上午,义乌市中心医院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重任,从上海启程返金,8名队员将在短暂集中休养后,立即回到各自岗位,投入日常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
出征时春暖花开,归来时小满已过。
从春到夏,他们用清晨到日暮的坚守践行着“浙沪一家亲”的承诺,构筑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坚固防线;用无悔的逆行、无私的奉献把“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的义医使命写在了上海大地。
援沪大事记
1. 4月1日,血液净化科护师叶庆龙出发援沪,其所在的浙江省援沪血透医疗队在沪累计完成总例次15181(包括CRRT和普通透析)。
2. 4月2日,信息科工作人员谢志强出发湖州市核酸检测基地(承担上海核酸样本检测任务)支援,已于4月22日完成支援任务返回义乌。
3. 4月3日,吴洪、岳弘伟、童肖君、毛慧慧、郑文燕、王丹华、李金集结出发,7名队员所在的浙江医疗队九队负责上海临港方舱432张床位,累计救治患者1693名。
4. 5月21日上午,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援沪血透医疗队也圆满完成支援任务。
呼吸一科副主任医师吴洪:
身兼数职的“大家长”,带领所有人平安归来!
“是所有队员的携手同心、日夜奋战,共同在临港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临港奇迹’!”出发那日,吴洪被任命为义乌市援沪医疗队队长,他深知肩上的重任;归来这日,能带领全部队员平安回家,他的心情更加激动。
开舱前进行院感强化培训,紧急协调队内物资,随时关注、解决队员身体不适、情绪焦虑……身为队长,吴洪的工作事无巨细。与此同时,他还承担着金华医疗队专家组成员、金华医疗队第四组组长、驻地酒店保障医师等任务,始终默默守护着每位队员的健康。
他说,义乌医疗队是一支纪律性极强、工作能力极强的优秀队伍,很开心能与战友们共战疫、同凯旋。
“5月初,临港方舱转为亚定点医院,面对收治患者中有15%为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时,大家始终沉稳应对、发挥各自专长,最终守护所有人平安出舱,这是每个人都觉得非常骄傲的事!”
▲ 义乌援护医疗队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岳弘伟:
推迟的军婚婚期,隐瞒家人的援沪出征
▲ 岳弘伟正在查房
“新的领证日子定好了吗?”
“他接到任务出差一年,一年后再吧。”
如果没有4月3日的紧急援沪出征,岳弘伟和男友计划在3天后领取结婚证,毅然出发,身为军人的男友无条件支持。
“错过领证虽然有点可惜,但他在保家卫国,我在守护生命,彼此都非常理解。”得知任务结束,岳弘伟第一时间和男友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另一边,按照岳弘伟的计划,她将在隔离休整期间,再和父母“坦白”,“爸妈一直不知道,怕他们太担心了,弟弟今年高考,不想他们还要操心我。”
作为一名青年医师,在疫情防控最为严峻的2020年进入临床一线,在上海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逆行出征,岳弘伟说,“所有的相遇都是恰逢其时!”
即使再来一次,她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使命;而这次特别的支援经历,也更加坚定了她学医、从医的初心。
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童肖君:
“你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其实,每个人都是
▲ 童肖君和即将出舱的小宝宝
得知凯旋的消息,童肖君很是兴奋,缺席了女儿冲刺中考的最后时刻,但还能赶上陪她在考场上征战。
“你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这是童肖君写在防护服上为女儿中考加油的话,而这句话也始终激励着奋战在上海的每一名队员。由于临港方舱与驻地酒店相隔较远,大家每天来回路上需要花费近4个小时,加上进舱工作的4个小时,超长的工作战线上,每个人都在坚持。
▲ 披星戴月的队员们
所在的小组收治了第一批进舱病人,也亲手将第一批康复病人送出舱;和年纪大的患者交流总要提高音量,特别“费嗓子”;临下班时遇到最为凶险的一次紧急抢救;队员们都在克服着身体出现的小状况,始终坚持在一线……
回忆这段时光,作为从业近25年的老护理人,童肖君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她说,自己将永远铭记这段特别的征程,铭记每一个挥洒汗水的日夜。
▲ 送走第一批出舱病人
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 毛慧慧:
8支药膏,难忘最坚实的大后方
▲ 面对老年病人,大家实行“盯人”策略,确保其上厕所、洗澡等安全
作为全科医学科的一名护士,毛慧慧觉得自己“应该要去上海”,在方舱后期接收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时,她将日常工作中的护理经验和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
毛慧慧说,虽然也有不小的压力,但始终觉得很安心,一方面是和童肖君护士长的默契搭档,另一方面是来自医院大后方的保障和支持。
▲ 同小组的童肖君和毛慧慧,始终默契搭档
为了自身安全,队员们需要频繁手消,需要佩戴两双手套工作,毛慧慧的双手最早出现了疱疹的情况。“队医检查后也吃了药,但大后方的家人们了解情况后立刻咨询了专科医生,并第一时间购买了药膏随省里的物资送到了上海。”
说起这件事,毛慧慧依然难掩激动的情绪,“真切感受到满满的爱和暖心,队友们陆续也出现了疱疹的情况,但药膏已经早早准备好了。”
她说,作为物资保障最充足、最“豪横”的医疗队,队员们始终感受着大后方的爱,也始终为自己是义医人感到自豪!
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郑文燕:
方舱里的“感控人”,方舱里的另一种守护
院感防控是疫情防控的生命线,是方舱医院安全稳定的根基。作为一名感控护士,郑文燕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时刻牢记着严谨再严谨、细心再细心,“战友安心将后背交给我们,我们必须做好守护,他们才能更安心投入工作、救治患者!”
▲ 对各区域进行检查
作为组内唯一的一名感控护士,除了帮助和监督每一位队员正确执行手卫生、防护服规范穿脱外,郑文燕还需要对方舱内各区域进行环境卫生消杀和监督及检查,对医务人员及各工勤人员进行相关院感培训。
▲ 为患者进行核酸采样
工作里,郑文燕紧盯每个步骤,不放过每一个缝隙,反复再三检查,她知道,有效的防护是队员战胜病毒的盔甲,她也必须守护好医护人员和病毒之间的第一道防线。
感控护士常被队友们称为“守护神”,郑文燕则说,每一个逆行出征的人都是“守护神”,而她做的,是守沪、更是守护。
呼吸二科护师王丹华:
治愈系女孩,把东方明珠和迪士尼“搬进”方舱
▲ 绘制过程中,就收获了一众小粉丝
在临港方舱,王丹华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治愈系女孩”,除了为队友绘制独一无二的防护服外,她也在努力治愈着每个患者的心灵。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面对方舱里有限的空间和环境,多数人的情绪可能是压抑的、沉闷的,所以想着扮靓空间,让大伙儿的心理都亮堂起来,好心情也是和疾病抗争的良药。”拿上油性笔,本就喜爱画画的王丹华把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和迪士尼乐园搬进了方舱,隔断的墙面上很快就丰富了起来。
▲ 成为大家喜爱的打卡点
慢慢的,方舱里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愉快起来,患者们偶尔会在一起跳跳广场舞;小朋友时不时会给大白们送上写满祝福的画……
▲ 收到孩子们的礼物
从业10余年,王丹华直言“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触摸到最为鲜活的感动”,在首日进舱超12小时出舱后,她和组员们一起看见了东海之滨的日出,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了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心。
重症医学科护师李金:
ICU的男护士:承包最重的病人、最累的活
“出征前,科室里支援武汉的前辈给我分享了不少工作经验,特别是在院感和处理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所以心里挺有底气的。”
▲ 临港方舱正式启用前,李金和王丹华进舱进行设备核查等准备工作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在临港方舱,李金主动承担了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的照护,他表示,有了日常工作的基础和经验,自己在方舱工作时始终充满了信心。
在日常进舱工作中,除了完成常规的医疗任务,李金更承担了不少物资搬运的体力活,“男护士,应该的!”
说起最难忘的一件事,李金回忆,自己曾收治过一批务工人员进舱隔离治疗,每个人好像都很疲惫,但眼神又是无比的坚定。
“他们和医护人员一遍遍说着谢谢,也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感触很深,那一刻深刻体会到了疫情无情但人有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里,大家都坚信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
血液净化科护师叶庆龙:
无惧挑战的“95后”,在高压环境下快速成长
4月3日,叶庆龙所在的队伍被派往支援上海浦东医院;4月7日,转战支援曹路临时血透中心;5月1日,又回到上海浦东医院。作为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叶庆龙代表义乌市中心医院交出了优异答卷,他坦言,援沪的经历是自己快速成长的一段时光,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 收获病人的频频点赞
“初来乍到,面对的是和医院里完全不一样的血透机型,和一些老患者语言上交流也不方便,但很快就适应了;后来面对的是没有接触过的CRRT机器,大家在高压环境下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成长。”
叶庆龙表示,在曹路临时血透中心,平均每位队员需要独立负责3~4个CRRT病人,平均每天的治疗量达到人均80多人次;与此同时,治疗过程中需要自己更换置换液和倾倒废液,每班次需搬运达300~400斤的重量。
即使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的坚持让叶庆龙备受鼓舞,而收获病人们“下次还要来找浙江医疗队”的点赞,更成为他永远骄傲的事。
-
“高扬防疫之帆,把牢质控之舵”——九江市卒中质控大会2022年度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为响应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工作,建立和完善九江市脑卒中医疗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九江市卒中中心质控暨卒中急救地图培训会于2022年6月25日顺利召开,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唐尤佳出席并致辞,来自九江各县(市、区)医院相关医务人员参...
2022-06-27 -
探“囊”取“石”——泌尿外科完成九江地区首例经皮肾镜激光碎石取石术+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
近日,生命活水集团泌尿外科成功为一名右肾盂旁囊肿合并右肾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激光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通过一次手术,一个1cm的微小创口,为患者解除两个问题,在九江地区实属首例。 51岁的张女士因右腰部胀痛慕名至生命活水医疗集...
2022-06-27 -
湘雅医院多学科合作成功为孕妈切除颅内巨大听瘤并助其顺利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多学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孕33周的孕妇成功切除了颅内巨大听神经瘤,并为其剖宫产下一名健康女婴。 今年6月9日,一位怀胎8月的准妈妈不幸在医院检查出颅内巨大肿瘤。谁都没有想到在即将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她会遭受如此噩运。“我们在妇幼保健院...
2022-06-27 -
守住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防线,呼吸治疗师让他们畅快呼吸
2022年6月25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第二十四次全国急诊医学“机械通气”技能挑战赛在长沙国际会议中落下帷幕,武汉市武昌医院重症医学科两名年轻的呼吸治疗师,在一场知识与技能、智慧与经验的大会战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呼吸治疗师在危重症的患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
2022-06-27 -
艾滋病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化诊疗分享会在长沙市第一医院举行
6月24日下午,由长沙市第一医院联合长沙市仁一红丝带健康促进中心共同发起的艾滋病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化诊疗分享会顺利举行。副院长胡立强出席会议,来自长沙市、怀化市、益阳市、衡阳市、邵阳市、常德市汉寿县的30余名艾滋病防治专家,长沙市仁一红丝带健康促进...
2022-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