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率领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单位完成的一项全国最新、样本量最大、区域最广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人房颤标准化患病率为1.6%,并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这一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近2000万,亟需强化房颤单病种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上,论文题目为“中国房颤的患病率和风险:一项全国性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少波副教授、唐艳红教授、赵庆彦教授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黄鹤教授和黄从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估计全球成人房颤患病率在2~4%,而中国的数据较缺乏。房颤不仅增加5倍的中风风险,而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痴呆、死亡等事件,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然而,我国房颤防治水平仍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为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从新教授2017年开始带领全国专家建立起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从筛查、门诊、住院、手术、随访等方面着手,以期全方位地提高我国房颤的管理水平。
黄从新教授带领团队与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合作,设计了抽样科学、覆盖面广、样本量大的全国性房颤流行病学研究。本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弥补近年来的资料空白。
该流调工作由全国129家医院参与,从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共调查了329个哨点,114039名≥18岁的常住居民,其中男性54608名(47.9%),女性59431名(52.1%),平均年龄55岁,最终确诊了2604例房颤。流调结果表明,我国房颤的粗患病率为2.3%,其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年龄标准化房颤患病率为1.6%,估算患病人数达2000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与农村无显著差异。
本次流调还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中部最高,其次为西部,而东部最低。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TIA/脑卒中是房颤患病的重要相关因素。
该项流调结果为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是房颤全程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研究依据。该结果提示我国房颤的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需继续加强房颤的“防、筛、管、治、研”工作,以降低房颤疾病负担,减少房颤相关致残率和致死率。
研究者解读
石少波:房颤患病率为1.6%,男性高于女性,城乡之间无明显差异
房颤为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慌、胸闷、黑矇、乏力等症状,但高达15~30%的患者可能无明显的症状,因此而漏诊。房颤可发生于正常人群,更常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其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肥胖、熬夜、压力、焦虑、抑郁等均可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房颤会带来严重的临床后果,轻者降低生活质量,重则引起脑卒中,并致残、致死。但是房颤诊断十分容易,通过普通心电图或长时程心电图即可诊断。一般的体格检查,如听诊、脉搏,也可提示房颤。 虽然房颤很容易确诊,然而我国房颤管理水平严重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表现患者基数巨大,抗凝率不足,新技术普及低,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为了规范我国房颤的诊疗水平,提高抗凝率,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心脏电生理专家,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房颤中心项目。以具有区域优势的医院为核心,建立协同诊疗体系,建设房颤规范化管理制度、诊疗标准、操作流程。从房颤的筛查、门诊、住院、手术、随访等五个管理水平入手,建立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并逐步形成房颤单病种全程管理分级诊疗。经过数年的建设,中国房颤中心得到了全国各级医院的积极响应,注册了1300余家医院,完成了四批次认证,显著提高了房颤抗凝率。中国房颤中心建设也得到了卫生管理部门的认可,建设经验形成了《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该文件在2019年9月10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全国进行实施。 本次全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实施的。一方面我国房颤总人数还不是很清楚,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房颤患病率可能远高于之前估计的1000万,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其次,由于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和各省级房颤中心联盟的成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架构,使得繁琐而繁重的流调工作变得更加便利。最后,在全国25个省级联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局部疫情反复,最终完成了我国成人房颤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本次流调发现我国标准化房颤患病率为1.6%,男性高于女性,而城乡之间无明显差异,地域间却存在明显差异,各地区的房颤相关危险因素也略有不同,这些基础数据对制定我国房颤防治的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厚道百十载,踔厉创一流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一段旅程,总有终点 一段相逢,终会离别 毕业,在这个盛夏 好好道个别吧 和吹过操场的微风 和照亮自习室的灯光 和爬满解剖楼的满墙绿叶 和充盈校园间的怦然心跳 和那一段一去不回的青春岁月 6月 16 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 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医学...
2022-06-26 -
持平实之心 闯未来之“道”——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在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亲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满怀收获的喜悦,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914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2022-06-26 -
立志向、练本领、有情怀、敢担当——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编者按 始于金秋,终于盛夏 火热的季节迎来盛大的别离 6月26日上午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 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在风雨操场举行 914名本科毕业生 将满载师长、同窗的深情祝福 踏上崭新征程,奔赴广阔天地 韶光正好,青春灿烂 菁菁校园记录学业有成的欣喜 现场播...
2022-06-26 -
第十二届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高峰论坛今日启幕!
6月 25日, 素有 双健盛会” 之称的 “2022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健康管理与医师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高峰论坛” 在西安 启幕。 大会的举办得到了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马晓伟同志的关注和重视,并做重...
2022-06-25 -
我国首个获批口服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开出处方,特应性皮炎靶向治疗“再升级”
随着全球医学界对特应性皮炎(AD)的认识日益深入,以选择性JAK1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口服药凭借广谱的作用机制,使得AD的靶向治疗实现“再升级”。近日,由全球生物制药企业艾伯维率先发现和开发的免疫创新药瑞福 ® (乌帕替尼缓释片)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出处方,正...
2022-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