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返回官网

他用生命热爱哮喘防治事业|沉痛悼念《医师报》好朋友沈华浩教授

时间:2024-04-18 11:14:18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我们敬爱的《医师报》编委会副总编、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于4月16日中午12点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

89f0bb586f6c469180effdf087666cbf~noop.jpg

沈华浩教授在慢性气道疾病分子发病机制和诊治新技术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首次命名哮喘新的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提出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新理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他是最早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于一身的呼吸人。


《医师报》与沈华浩教授相识于2012年,在一次颁奖礼上记者专访他。他兴致勃勃地讲述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之间的关系,他说:“医生除了要尽心为患者治疗之外,一定要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有探索的精神,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两年后的2014年,记者再次专访他,他仍旧兴致勃勃,讲述的是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感受。“掌握了科研思维的方式,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执着信念,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每个现象、每个病例都是有研究价值的。最好的研究者是临床医师。”


此后的十年里,《医师报》与沈华浩教授密切联系,每每有新的研究,沈华浩教授都会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我们也为沈教授的每一次新发现而欢呼。2022年,沈华浩教授成为《医师报》编委会副总编,在他的指导下,《医师报》在哮喘领域也进行了多项重磅报道。


回顾与沈华浩教授10余年的交往,“发现”“研究”“有意思”是他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从未停止过


沈华浩教授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源自于家庭环境。其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喜欢做笔记。他从小看着父亲做笔记长大,不知不觉自己也养成了习惯。他曾说,做笔记实际是一种总结,容易发现问题。当问题解决后,巨大的成就感会激发自己继续研究的兴趣。


但凡是有时间和精力,沈华浩教授都会花在课题研究上。他常常是研究者、也是对照组的研究对象。1986年,他所在的课题组需要观察正常人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情况。于是他自愿报名当试验对象。当肺功能技师一次又一次地追加组胺吸入的剂量,他咳嗽剧烈,到最后胸痛,脸色都变了。这也让沈华浩教授倍加理解患者的痛苦,对患者充满了同情和仁爱之心。


1993年,已满而立之年的沈华浩教授申请到了出国研修的机会,通过考试获得美国国外医学教育委员会(ECFMG)的全额资助,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接受临床和科研培训。之后又前往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完成了博士后学业并在美国全职工作。


2001年,沈华浩教授结束了他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多年的临床、研究培训和博士后研究生活,带着满腔的研究激情返回浙医二院。此时的他,已在国外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首次揭示了嗜酸粒细胞和哮喘之间的因果关系,崭露头角,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


回国后沈华浩教授做的一项关于卡介苗多次接种预防哮喘的研究,提出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Eotaxin-CCR3调控通路,发现多次接种卡介苗可长期预防实验动物哮喘发生也为医学界关于卡介苗及其组分可否用于哮喘预防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同时也引起国际同行对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


同时,近年来团队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哮喘趋化因子发病机制新理论,揭示了慢性气道疾病、气道炎症长期存在的关键机制,进一步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临床与研究要“两条腿”走路


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让沈华浩教授认识到,要做一个好的医生,必须两条腿走路。光看病不做研究、光做研究不看病,都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临床医学家。


回国后,他打造了两个平台:一个专攻疑难杂症的临床平台,一个专业呼吸研究平台。像“两条腿”相互推进。


为了打造研究平台,沈华浩教授一方面强调差异化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在研究方向上,“别人抢的我不抢,别人不抢的我要碰”。树立标杆,直接瞄准国际,以点带面,由一种疾病一个研究方向突破以后,带动其他方面研究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他积极培养并引进人才。他在国内外广招人才,团队变得越来越壮大。


2013年,作为第一完成人,沈华浩教授所做的《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出版了一本书,从4000杰青获得者中重点推出100位,讲述他们的故事。书中记录着:2008年,沈华浩申请杰青时,一位评审专家曾这样评价他:“申请者在同时是一名临床医生,有着大量临床工作的情况下,立足国内,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的成绩。同时,能够认真做学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沽名钓誉上,也是申请者作为一名年轻科学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他是“胸闷变异性哮喘”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2004年,沈华浩教授遇到一名来自丽水的14岁“怪病”男孩。男孩因为胸闷,日夜需要家人在胸前揉搓,奄奄一息,辗转求医无效。沈华浩教授详细询问了病史,并根据男孩“打篮球后发病”这一细节线索,果断地将瘦骨嶙峋的男孩接到肺功能室,在自己的监护下,冒着极大的风险检测了肺功能和气道激发试验。结果显示男孩气道反应性重度增高,他判定孩子患有支气管哮喘,制订了针对病情的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立竿见影,男孩从病魔手里逃脱,迅速康复。

603e974540734abd81e58cb16f3d010b~noop.jpg


2023年4月20日,沈华浩教授和19年前初次诊断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小勇(化名)见面相拥,该患者确诊哮喘后给予长期规范治疗,哮喘已达到完全控制。


故事被新华社、人民网、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报道后,很多胸闷患者找到他。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病例的积累,他发现了“胸闷变异性哮喘”。


2013年,沈华浩教授在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免疫年鉴》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一种新的哮喘亚型: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命名并报道的新型哮喘类型,更是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发现咳嗽变异性哮喘、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钟南山院士提出隐匿性哮喘之后,业内对哮喘表型分型的第三次突破性发现,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被美国学者称为“Shen’s Syndrome”(沈氏综合征)。


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前任主席艾瑞克•贝特曼(Eric Bateman)高度评价了这一研究发现,认为这是哮喘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


胸闷变异性哮喘被写入《内科学》《实用内科学》《呼吸病学》等19本国家规划教材和医学权威工具书,被《哮喘防治指南》《肺功能检查指南》等十部指南或专家共识收录,成为国际医学界的一个“中国标准”及中国呼吸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十年后,2023年4月,当年的14岁患者已经成人,他再次到杭州复查时专程见了沈华浩教授团队——曾经的“救命恩人”,并向他们表达谢意。


十年间,沈华浩教授从未对停止对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研究,且一直致力于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伴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更多类似患者有幸受益,摆脱痛苦。


2023年,经沈华浩教授团队调查研究,我国已确诊的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近28万人。但他知道,胸闷变异性哮喘的实际患者群体应远超这个数字。他为这类患者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可能被误诊而忧心忡忡。他希望更多医生能够认识胸闷变异性哮喘,使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确诊和治疗。


2023年6月8日,在《医师报》主办的“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现20周年”宣教活动启动会上,在全国呼吸专家和患者家属的见证下,《胸闷变异性哮喘诊疗建议》以及《健康中国 胸闷变异性哮喘 我们共同关注——致医疗界和各位同道倡议书》正式发布。

8822eaddb6ea469194bbc0dfe89e7410~noop(1).jpg

2023年7月21日,《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儿科医师对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认知和诊治现状调查》《中国胸闷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回顾及启示》在同一期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治胸闷变异性哮喘。


他用生命在热爱哮喘防治事业


近年来,在慢阻肺领域,沈华浩教授带领呼吸团队通过基础及临床实验发现并证明了慢阻肺的发病新机制,即吸烟诱导产生自身弹性蛋白多肽,进而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通过自免疫机制导致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团队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EOS)有可能通过促进DC和T细胞的分化促进慢阻肺相关肺部炎症。同时也发现,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neutrophil elastase,促进巨噬细胞释放EOS趋化因子eotaxin,进而促进哮喘气道炎症发生。


基于不断丰富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经历,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危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还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完成了“我国慢性咳嗽病因分布”“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哮喘”和“全国健康人群肺功能正常参考值”等全国性大型临床研究项目。

沈华浩教授牵头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促进哮喘的早期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以及医生和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他加强国际交流,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主席及多位专家共同助力中国哮喘诊治,同时把中国的哮喘诊治特色向GINA科学委员会传递,共同推进全球的哮喘管理。


2024年1月,沈华浩教授组织PCCM规范化建设-哮喘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对于规范哮喘的诊疗流程,升级哮喘从轻度到重度的诊治管理体系,提高哮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制定标准。


沈华浩教授用生命在热爱哮喘事业,即使是在病床上,每每报社有相关话题需要采访,他都欣然应允。就在去世前2天,沈华浩教授还在和医师报一起推进哮喘防治相关工作。


惊闻噩耗,难以置信,心情悲恸。沈教授,一路走好!祈愿天堂无病痛折磨!


《医师报》关于沈华浩教授报道(不完全统计)

·医师报在进博丨从“中国发现”到“中国标准”,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是如何完成蜕变的?

·沈华浩:临床与科研“两条腿”走路

·哮喘专病能力提升项目启动:升级诊疗能力,向哮喘“零死亡”目标迈进

·沈华浩解读 | 哮喘和慢阻肺是泾渭水还是并蒂莲?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沈华浩:20年磨一剑 走在呼吸病防治国际前沿丨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医、患、媒深度携手,共同关注“胸闷变异性哮喘”

·“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⑲|沈华浩: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哮喘零死亡”

·“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⑲|沈华浩: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哮喘零死亡”

·CTS2023·大咖解读|重度哮喘的生物治疗最新进展

·《胸闷变异性哮喘诊疗建议》发布,医患媒呼吁共同关注

·从未被满足出发,书写重度哮喘诊疗新篇章 | 会议报道

·关注嗜酸性粒细胞,开启重度哮喘管理新篇章|CTS2022

·重度哮喘治疗难?它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医者先行 解码哮喘治疗新理念”活动线上举行!

·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是他让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重度哮喘治疗难?它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医者先行 解码哮喘治疗新理念”活动线上举行!

·【浙医二院沈华浩团队发现新哮喘类型】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