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返回官网

院士大查房,全体默哀一分钟|纪念沈华浩教授(附学术成就、老照片和经典语录)

时间:2024-04-18 11:19:19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 陈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6日中午12时在浙大二院逝世,享年61周岁。


4月17日,在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办的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中,参与这次查房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厦门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国家呼吸区域中心)等十余家医院医生自发起立,为沈华浩教授默哀一分钟。


据李时悦教授介绍,沈华浩教授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战友,也是挚友,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院与沈华浩教授曾共同开展多项研究工作,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沈华浩教授读研时与钟南山院士相识,沈华浩教授生病后,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关怀沈华浩教授病情进展,并组织相关专家会诊。在沈华浩教授逝世前两天,钟南山院士致电慰问,沈华浩教授虽然非常虚弱但还不忘向钟南山院士汇报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


沈华浩教授是我国呼吸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2008年获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我国呼吸领域第一位同时获得杰青和长江的学者,40年来一直致力于哮喘的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


沈华浩教授在哮喘的临床-基础-转化研究领域均取得突破:

1.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全新哮喘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

2. 创立哮喘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发病机制新理论;

3. 研发哮喘诊治新技术并转化应用。牵头制订中国哮喘指南,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制订国际重症哮喘指南,引领我国哮喘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哮喘的认知。


一、发现并命名全新哮喘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使其从不可诊变为可诊、从不可治变为可治,完善了哮喘的临床分型和诊治体系,显著提高了我国哮喘的临床诊治创新能力


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了胸闷变异性哮喘这一全新哮喘类型,提出诊断标准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3),阐明其主要特征为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J Transl Med , 2017),完成全球首个胸闷变异性哮喘多中心临床研究,规范其临床诊治,并首次提出对于胸闷患者除了需要考虑心脏和心理疾病外,还要甄别是否存在哮喘这一临床新思维(Clin Transl Med. 2020)。


胸闷变异性哮喘是为数不多的由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并命名的疾病之一。过去这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哮喘典型症状而长期被漏诊误诊,从首次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长达3.8年。患者往往辗转于各个医院而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精神心理疾病等。


胸闷变异性哮喘的发现使这类患者从不可诊变为可诊、从不可治变为可治,大大提高了哮喘的早诊早治率,极大地促进了不典型哮喘的高效精准治疗,在中国乃至世界哮喘诊治实践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了国际医学界的一个“中国制造”及中国呼吸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胸闷变异性哮喘已写入《内科学》、《呼吸病学》、《实用内科学》等19本国家规划教材和医学权威工具书,收录进《哮喘防治指南》、《肺功能检查指南》等6部指南或专家共识。


二、创立哮喘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发病机制新理论,为国际上哮喘的靶向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显著提高了我国哮喘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


1.率先阐明嗜酸粒细胞可直接引起哮喘发病。自19世纪发现哮喘患者存在嗜酸粒细胞增高现象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其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沈华浩教授首先突破嗜酸粒细胞体外标记瓶颈,通过细胞过继等方法揭示其可直接引起哮喘发病(AJRCCM 2002,J Immunol 2003),破解了140年来的国际难题,并被Science 2004研究验证,为靶向嗜酸粒细胞治疗哮喘的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2.创建哮喘发病嗜酸粒细胞炎症自我正反馈维持机制新理论。传统观点认为IL5诱导嗜酸粒细胞产生是哮喘发病的核心机制,沈华浩教授发现阻断IL5不能完全抑制哮喘发生(AJRCCM 2002)。后续证明过敏原等可诱发上皮细胞DNA损伤和代谢紊乱,释放警报因子,启动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Nature 2015, Mol Cell 2020,Autophagy 2020,Thorax 2020);嗜酸粒细胞继而分泌CCL6等进一步诱导上皮损伤并促进其自我分化,揭示其不依赖IL5引发哮喘的关键新机制(Allergy 2008,Cell Res 2018,STTT 2021,Sci Adv 2021),颠覆了传统观点,创建 “嗜酸粒细胞自我正反馈维持机制”新理论。


三、创新哮喘诊治新技术,为哮喘治疗提供新策略,显著提高了我国哮喘的转化应用创新能力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沈华浩教授就开展作为哮喘诊断金标准的气道激发试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1989),是我国最早开展该技术的研究者之一。合作开发哮喘过敏原检测新技术,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应用于全国500余家医院,打破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揭示嗜酸粒细胞抗凋亡及抗铁死亡能力增加是哮喘炎症持续存在的关键病理机制(JACI 2017,Thorax 2020),解析其趋化因子受体CCR1的蛋白结构(Nat Chem Biol 2022, Cell Discov 2022),为哮喘的靶向药物研发奠定基础。目前已与国内著名药企合作筛选出多个先导化合物,积极推进临床转化。


牵头制订《中国哮喘指南》、《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及《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制订国际重症哮喘指南(ERJ 2020),联合开展全国哮喘流调(Lancet 2019)。


沈华浩教授是我国呼吸病学术带头人之一,2008年获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我国呼吸领域第一位同时获得杰青和长江的学者,40年来一直致力于哮喘的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在Nature、NEJM、Lancet、Nat Chem Biol等发表SCI论文228篇,累积IF 3495,被Nature、Science、Cell、NEJM、Lancet等SCI杂志他引6380次;发表中文论文223篇,他引6169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1)和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排4)各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均排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以及863、973等项目。共同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导论》等。


弥留之际,沈华浩教授心里放心不下的始终是他的哮喘研究以及呼吸学科的发展。他这一生,注定是勇攀呼吸病学高峰的一生,是勤勤恳恳为患者服务的一生,是为浙江大学乃至中国呼吸病学事业发展奉献的一生!


沈华浩教授 经典语录


中国目前的目标首先是尽最大程度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其次努力实现“哮喘零死亡”目标。

把潜在的、轻度的早期患者挖出来,像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去筛查,才能够及时治疗,减少急性发作,从而减少死亡。

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手段,哮喘患者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希望患者和家属对此都有信心,我们的目标是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实现哮喘“零死亡”。

哮喘研究要走上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成果。

我们临床医生应该做最好的研究者。

医生要“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掌握科研思维的方式,有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每个现象、每名患者都是有研究价值的。

一个临床科学家的价值,就是兼具医生与科学家这两种素养,从一个特殊病例中发现共性的规律。科学家要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指导现实生活。

做一个对父母孝、对老师敬、对朋友忠、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医生除了要尽心为患者治疗之外,一定要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有探索的精神,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沈华浩教授


沈华浩教授 生平照片



《医师报》相关报道

(不完全统计)








·医师报在进博丨从“中国发现”到“中国标准”,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是如何完成蜕变的?

·沈华浩:临床与科研“两条腿”走路

·哮喘专病能力提升项目启动:升级诊疗能力,向哮喘“零死亡”目标迈进

·沈华浩解读 | 哮喘和慢阻肺是泾渭水还是并蒂莲?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沈华浩:20年磨一剑 走在呼吸病防治国际前沿丨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医、患、媒深度携手,共同关注“胸闷变异性哮喘”

·“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⑲|沈华浩: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哮喘零死亡”

·“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⑲|沈华浩: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哮喘零死亡”

·CTS2023·大咖解读|重度哮喘的生物治疗最新进展

·《胸闷变异性哮喘诊疗建议》发布,医患媒呼吁共同关注

·从未被满足出发,书写重度哮喘诊疗新篇章 | 会议报道

·关注嗜酸性粒细胞,开启重度哮喘管理新篇章|CTS2022

·重度哮喘治疗难?它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医者先行 解码哮喘治疗新理念”活动线上举行!

·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是他让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重度哮喘治疗难?它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医者先行 解码哮喘治疗新理念”活动线上举行!

·【浙医二院沈华浩团队发现新哮喘类型】



本文作者:浙二PCCM科

图片来源:张宝康、任晨鸣、医师报、浙二PCCM科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