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为期四天的第十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CRCC)正式落下帷幕。本届大会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会议放在云端举办,打破地理限制,让学术会议触手可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会议连续10年把北方寒冷地区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列为研讨的重要议题,本届会议的亮点是:“聚焦新冠病毒防疫,保护心脏血管健康;促进理工医药结合,助力学科交叉创新;开展医师培训,推动基层医联体建设。”
本届学术会议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具体承办。
大会共设有15个论坛、56个专场,7场卫星会,共有274位学者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和精彩讲座,有5位院士、4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14位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和11位副主任委员参会,主持了各个论坛的学术活动。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张学院士、中国地方病中心主任孙殿军教授、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教授、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长久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李为民教授、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悦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主持了会议。
杨宝峰院士在讲话中回顾了十届寒地会的发展历程。从1979年黑龙江省心血管病内科学奠基人傅世英教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新进展培训班。2011年,傅世英教授92岁寿诞时,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举办了傅世英教授从医75周年心血管慢病研讨会,傅世英教授希望能通过会议搭建学术平台,与会专家共同探索寒地环境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影响规律,共同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做出新的贡献,按照傅世英教授的意见将本次会议会议命名为“第二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2013年为纪念哈医大创始人伍连德博士,我们举办了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2014年,寒地心脏病学会议与第十二届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学术大会-第六届东北高血压会议合办,第一次为多学科交叉做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2015年之后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组织下,寒地心脏病学会与中俄青年学者重大疾病(心血管病)防治学术会议、中俄医药学术会议合办,正式将寒地会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点的国际品牌会议,黑龙江省政府也将此次会议列为中俄博览会期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学术交流的重要议程。2017寒地会又设立了医工交叉和心脏康复论坛。目前,会议已由最初仅有百人规模的国内会议,发展到现在已经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多国学者踊跃参加,每年参会代表均突破两千人的学术盛会,在国际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杨宝峰院士讲话中指出高血压是黑龙江省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地处边陲,受寒冷气候、饮食及生活习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颇高,并且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55.7%。而且从长远看,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未来20年里仍呈增高的趋势。哈医大一院心内科注重基础疾病的预防和调研,自1958年起历经60年,组织实施了6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涉及5个市、44个县、近30万人,为省政府及中国工程院制定地方性和国家性政策提供了大量详实材料,明确寒冷在高血压发病及进展中的影响,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致辞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张学院士介绍到,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历史积淀深厚、临床基础雄厚。在傅世英教授、黄永麟教授、孟繁超教授、李为民教授以及田野教授五代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科室全体成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绩。科室专业建设齐全,科研成果显著,科室先后六次开展大规模寒地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为东北寒冷地区乃至全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做出重大贡献。此次会议期间大会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会议放在云端举办,打破地理限制,让学术会议触手可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同时,针对当下疫情设立了新冠与心血管疾病论坛,为新冠疫情形势下医院及各科室常态化工作的开展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希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心血管内科再接再厉、砥砺奋进,继续做龙江人民的“强心剂”、“护心丸”,守卫龙江百姓的强健脉搏,为健康龙江、健康中国贡献新力量!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张学院士致辞
哈医大一院院长于凯江教授讲话中从政府层面和医院的角度对心内科在新的历史起点下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希望心内科全体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心内科的光荣传统,不懈努力,再创新的辉煌。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教授
开幕式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邀请了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学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分别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糖脂代谢紊乱与重大心血管疾病、罕见病研究揭示重要遗传机制、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探索与展望、中国CTO介入治疗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络病研究与转化医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体动态变化特征、中国心血管病临床研究现状等前沿话题和最新科研结果。
亮点之一“聚焦新冠病毒防疫,保护心脏血管健康”
本届会议特设立COVID-19与心血管疾病论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用国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刘树林教授、钟照华教授等多为专家学者分别对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来自武汉一线的观察:COVID-19与心肌损伤病理生理机制、新冠疫情近期形势和医院常态化工作、漫谈新冠、COVID-19 疫情下,心脏危重症患者救治共识解读、抗击新冠病毒终战-群体抵抗力概念和实施,肠道病毒与心肌损伤等热点、焦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亮点之二“促进理工医药结合,助力学科交叉创新”
2020院士前沿论坛、第十一届中俄药理学会议暨2020“一带一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青年联盟药学与临床医学国际论坛、基础与转化论坛、心血管创新与影像论坛在本次会议中召开,专家学者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理学科以及医工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创新突破。
2020院士前沿论坛中,大会主席杨宝峰院士在学术报告中,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其带领团队通过30余年的系统研究,应用多种动物模型筛选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新靶点,发现一系列离子通道、microRNA、lncRNA是调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键分子,并首次确定非编码RNA可以作为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新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杨院士还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介绍了多种疾病药物研究与转化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经验。
第十一届中俄药理学会议暨2020“一带一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青年联盟药学与临床医学国际论坛中莫斯科谢切诺夫国立第一医科大学药理学系教授作了关于纳米颗粒通过血脑屏障运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报告。基础与转化论坛中,浙江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王福俤教授作了铁蛋白沉积:预防心肌病的新靶点 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教研室黄聿教授作了外泌体包载精氨酸酶-1参与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报告。
大会执行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田野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将声动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研究成果。
亮点之三“开展医师培训,推动基层医联体建设”
李为民教授及李悦教授组织召开了第四届龙江冠心病介入论坛,曲秀芬教授、梁兆光教授和谷宏越教授组织召开了心律失常论坛,杨树森教授组织召开了黑龙江省第9届心脏重症论坛,富路教授组织召开了心力衰竭论坛,尹新华教授、赵德超教授和郭宏教授组织召开了高血压论坛,孟繁超教授和李元十教授组织召开了结构性心脏病和肺循环论坛,韩薇教授组织召开了心脏影像论坛,陈桂英教授组织召开了心肺预防与康复论坛,毕亚艳教授组织召开了动脉硬化与血栓论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出席了部分论坛并做学术报告。大会通过学术会议的大平台,对参会的医生进行了全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培训,为提升黑龙江省的基层医疗水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