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磁共振成像 诊断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理想工具

时间:2017-09-07 16:44来源:医师报 作者:牛艳红

blob.png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副教授、赵世华教授等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正常人左室壁各部位的厚度并不完全一致,存在自基底部向心尖逐渐变薄的趋势,且室间隔的厚度大于左室游离壁。因此,采用同一标准诊断所有节段的心肌增厚可能并不恰当。对于最薄的心尖部,指南标准可能过于严格,造成早期或轻型患者的漏诊。(Eur Hear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6年3月29日在线版)

该研究结果的发布,在国际上首次对既往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提出质疑,提出了心尖部作为左心室最薄的部位,不应和其他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如室间隔肥厚)共用同一诊断标准,这可能造成早期或轻型患者的漏诊,而进一步的诊断将变得十分困难,甚至迁延数年。患者可能被怀疑为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病而反复就诊,接受各种有创检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11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发布的“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和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相关指南均以左室壁厚度≥15 mm为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上述指南并未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作特殊说明和规定,而是与室间隔或其他节段采用相同的诊断标准。陆敏杰等进行的这项研究无疑进行了有益探索。

研究最大的亮点是从临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针对一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改变、高度怀疑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但其心尖部厚度并未达到15 mm的诊断标准的患者。医生该如何诊断并处置这样一批处于临界状态的患者?如能认定这些患者属于肥厚型心肌病范畴,只需随诊即可,预后相对较好。陆敏杰和赵世华教授等创新性地利用磁共振大视野、无观察死角的优点,研究了这组患者心尖部的形态学特征,克服了超声心动图无法准确测量左室心尖部厚度的局限。

研究介绍

研究入选60例因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而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并与健康志愿者作对照。

研究表明,这类患者虽未达到当前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但其心尖部的形态较正常人已发生明显改变。临床医生不能无视这种改变,尤其这可能是引起患者症状体征或心电图改变的唯一原因。

这项研究表明,单纯T波倒置且室壁厚度<15 mm患者的左室形态改变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左室壁失去自基底部至心尖逐渐变薄的趋势,心尖部的室壁厚度已出现逆转而超过心室中部的厚度。其次,心尖部的角度明显缩小,而心尖角的缩小明显早于“黑桃尖”征的出现。如能排除其他任何引起类似变化的因素,这类患者应属于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blob.png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
点赞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