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提高肺功能检查能力 为呼吸疾病防控“播下种子”

基层呼吸疾病筛查干预能力提升工作推进启动会在沪召开

时间:2021-06-08 14:28:16来源:未知作者:陈惠 蔡增蕊 阅读: 145278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陈惠 蔡增蕊)“肺功能检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至关重要。但作为传统检查手段,肺功能检查在我国远不如血压、血糖、心电图检查的普及度高,同时还存在着相关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在6月5日上海举办的中华医学会2021年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筹)和肺功能学组(筹)基层呼吸疾病筛查干预能力提升工作推进启动会召开。国家呼吸医疗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辰院士指出,“能否把肺功能检查推广到基层地区,决定了肺功能检查是否能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我国肺功能检查率“极低”

作为一类重要的慢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长时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人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慢病中心吴静主任指出,“特别是肺功能检查率,数年前甚至可以用‘极低水平’来形容。虽然近年来在各方努力推动下有所提升,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呼吁‘疫情防控不能松,慢病防控不能慢’。”


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呼吸慢病的管理水平,必须要有手段和工具,肺功能检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其对于临床诊疗、疗效评价、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强教授表示,“如果基层地区缺少肺功能检查能力的支撑,诸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分级诊疗和居家管理等都很难落实到位。”


李强教授同时指出,广义上的呼吸康复包含呼吸疾病治疗全程中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所有手段,譬如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调节、再生医学等治疗技术。“对康复效果的评价,除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外,肺功能是非常客观的指标,因此肺功能检查也是评价康复效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宋元林教授表示,“在患者的随访管理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生活质量等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而这些都需要肺功能检查结果作为判断依据,因此肺功能检查在临床实践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基层迫切需要技术培训

“肺功能检查是一项非常成熟的综合评估呼吸道功能的技术,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基层地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与应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筹)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奕明教授表示,基层医师没有很好地开展肺功能检查工作,主要受技术和设备两方面的限制。


曾奕明教授表示,随着国家加大资金投入,相信在较短时间内,基层地区肺功能检查设备的普及情况将得到改善,而基层医师对肺功能检查技术的掌握则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肺功能检查的设备配备、人员培训是普及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支撑,决定了肺功能检查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水平,李强教授分享了推广肺功能检查的“上海经验”。他介绍,上海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同上海市医师协会、上海市医学会等,每季度开展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并为合格人员颁发证书,然后才能持证上岗。除理论培训之外,上海市47个社区卫生中心还会遴选出全科医师参加临床实践培训。这些遴选出来的全科医生将分期分批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专科和肺功能室进行为期1.5个月的带教培训。李强教授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上海市的全部社区都配备了掌握肺功能检查技术的医务人员,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慢性气道疾病早期筛查水平。”

  

为呼吸疾病防控“播下种子”

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是2020年中央抗疫国债项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中设立的子项目,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与干预能力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开展肺功能检查评估的能力,逐步提升基层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健康管理、疾病监测等能力。通过该项目国家首次拨专款为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肺功能检查和慢阻肺筛查等相关知识培训。目前在国家与各级卫健委的组织与管理下,在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支持下,该项目在全国逐步实施并不断推进。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筹)和肺功能学组(筹)以国家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为基础,联合推进基层呼吸疾病筛查干预能力提升工作。通过对肺功能检查人员、培训人员等进行培训,以提高肺功能检查操作及质控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患者健康做出更精确的评价,收集更准确的研究数据,切实提高基层呼吸慢病筛查能力。

吴静主任介绍,“该项目受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广泛欢迎与积极参与。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3.5万人在国家呼吸中心平台注册学习;12.5万人正在学习;11.7万人已获得培训证书。该项目培训了大量的基层医务人员,使其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可见医防结合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效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利文研究员表示,“该项目在提高我国基层地区肺功能检查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试点项目,为我国各地区探索提高呼吸慢病早筛与干预能力的工作机制及模式提供了机遇,为推动呼吸慢病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干预、患者健康管理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监测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方利文研究员形容该项目就像是“种子”,撒在全国各地,将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将为全面提升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防控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肺功能检查面临两大瓶颈

十多年前,我国呼吸专家们掷地有声地呼吁道,“要像检查血压、血糖一样,将肺功能检查技术推广到基层地区。”经过全体呼吸同仁的不懈努力,如今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仍面临着两大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质控问题。李强教授指出,在实践中,获得客观、重复性好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譬如环境因素、患者配合度、操作人员水平、设备调试等,因此质控对确保获得准确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十分重要。“质控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操作人员质控,设备和环境的质控,以及患者配合度的质控——质控培训一定要做到位!”


宋元林教授表示,“肺功能检查质控一旦出现偏差,后续的临床诊疗及随访都很可能会出问题。因此,提高我国基层医师肺功能检查操作能力及质控水平,对推动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与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肺功能检查面临的第二个瓶颈是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李强教授介绍,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虽然肺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其肺功能检查结果却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或没有达到肺功能异常标准,对于这类患者国内外同行都十分关注。对此,李强教授建议将肺功能检查与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乃至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与诊断水平。


目前,中央抗疫国债项目-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实施近一年,持续推进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工作长期、高质量地开展,宋元林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希望面向基层,真正让知识点、基本技术落地,真正让基层医生掌握呼吸慢病筛查管理的必要技术、手段、方法,达到同质化的标准。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