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大咖同行,感染前沿速递②|最新权威解读!优化β内酰胺抗菌药治疗重症感染策略
重症患者是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也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治疗感染的众多药物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最常用的抗菌药物。ICU患者的许多病理生理特征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差异,从而导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剂量不足。 法国麻醉和重症医学学会/法国药学和治疗学会(SFPT/SFAR)为优化ICU患者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给药方案,制定并优化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治疗重症感染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 该指南涵盖药代动力学变化、PK/PD、给药方式、治疗药物监测(TDM)四个方面共21条推荐意见。 (Critical Care. 2019, 23:104) 重视ICU患者药物代谢特征 PK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为确定临床用药方案、预测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以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意义。该指南对于ICU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需考虑的PK推荐包括:建议在向ICU患者处方β内酰胺类抗菌药,每日应系统地考虑导致药物药代动力学变化的情况;建议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治疗时,每当患者的临床状况和(或)肾功能发生显著变化时,通过公式(U×V/P)计算肌酐清除率,以确定肾小球滤过率;建议开始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治疗时,至少测量1次白蛋白水平(或至少测量血浆蛋白水平),以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剂量。 重症感染患者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可能影响抗菌药物的清除率及血药浓度。 重症感染发生低蛋白血症时,不同蛋白结合率的β内酰胺类药物调整如下: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抗菌药物,如美罗培南等,无需调整给药方案;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抗菌药物,如厄他培南、头孢哌酮等,需要调整剂量。 延长输注时间或连
2022-11-25 -
new 大咖同行,感染前沿速递①|如何应对碳青霉烯耐药?MERINO研究带来线索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公布的“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中,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赫然在列。目前,全球每年大概有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其中中国达到了40万。预计
2022-11-25 -
new 第十九场直播预告丨“一呼一吸,医药同行”系列直播之呼吸疾病诊疗专场盛大来袭
11月24日19:00-20:45,我们不见不散。
2022-11-23 -
第十八场直播预告丨“一呼一吸,医药同行”系列直播之呼吸疾病诊疗专场来了
11月23日19:00-20:45,我们不见不散。
2022-11-23 -
60名“呼吸精英”亮相!|第二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推选宣传活动总结会在成都召开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 陈惠)“俯身救患者:临床医生,举手助众生:医生。”11月20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在第十九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作《医学的现代转型》报告,他对
2022-11-22 -
60名“呼吸精英”亮相!|第二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推选宣传活动总结会在成都召开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 陈惠)“俯身救患者:临床医生,举手助众生:医生。”11月20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在第十九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作《医学的现代转型》报告,他对
2022-11-22 -
第二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和“基层中青年呼吸医生精英”专栏
2022-11-22 -
11-222022
刘波医师获评全国“中青年呼吸精英—临床创新”
11月19日,第十九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暨第五届华西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期间,第二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荣誉名单发布,淄博市市立医院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刘波医师榜上有名,获评“中青年呼吸精英—临床创新”,并作为获奖代表线上发言。 为鼓励更多青年医师投入到推动呼吸疾病防治工作中来,弘扬医务人员正能量,由中国医师协会唯一会报《医师报》主办的第二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基层中青年呼吸医生精英榜”推选活动,全国共400余名呼吸医师报名评选,经组委会初筛和权威专家评审,最终中青年呼吸精英—学术成绩、中青年呼吸精英—临床创新、中青年呼吸精英—优秀带教、中青年呼吸精英—爱心公益、基层中青年呼吸精英,分别评选出10名荣誉获得者以及2名提名荣誉获得者。刘波医师是山东省唯一获得“中青年呼吸精英—临床创新”殊荣的呼吸医师。 刘波博士长期扎根基层,在山东省率先建立并示范呼吸感染临床与微生物实验室捆绑式发展新模式,开展了系列基于呼吸感染临床问题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带领团队连续两年获“山东省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报送先进单位”三级医院第一名,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新城疫病毒致免疫正常患者重症肺炎,国内率先应用西罗莫司联合奥司他韦成功救治重症H1N1流感并发呼吸衰竭孕妇,救治经验在世界卫生组织流感抗病毒治疗研讨会作交流,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报道。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鹏 通讯员 蒋晓楠
-
手术前为什么要禁食禁饮?麻醉科医生道出真相……
有过手术经验的人们相信对这个场景都不陌生:第二天要做手术了,前一晚护士到床边告知,晚上8点后禁食、10点后禁水,手术当天必须空腹,以防术中或者术后发生呕吐。第二天手术前,护士还会进一步确认:“请问你最后一次吃东西喝水是什么时候?” 为了手术安全,绝大部分人都能遵守,但如果手术排期等待时间比较长,忍饥挨饿的滋味就只有病人自己知道了。 那么,为什么在手术前规定的时间里禁食、禁饮呢?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医生为大家道出真相。 为何术前要禁饮、禁食? 首先,患者在接受深度镇静或全身麻醉时,处于类似“深睡眠”的状态,其保护性的呛咳及咽反射会减弱或消失,食道括约肌的松弛使得胃内容物极易返流至口咽部,一旦返流至气管或肺部,会造成致命的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其次,手术中患者胃肠功能减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腹泻等,影响术后康复。 有些患者及家属对“术前不吃不喝”很是不理解,甚至部分患者和家长生怕认为在手术前要吃得饱饱的,才能更好的“耐受手术”。这种“偷吃偷喝”的行为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但长时间禁食也有问题! 如果手术前禁止吃东西,也不能喝水时间比较长,不仅病人会出现饥饿,口渴,烦躁紧张等不良反应,还可能会带来胰岛素抵抗,人们处于创伤应激状态,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反应以维持生存所需,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胰岛素抵抗带来高血糖。 高血糖将明显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数据显示,血糖升高的患者,术后感染率是正常者2倍,并发症发生率是正常者的1.8倍,围手术期死亡率是正常者的2.7倍。 如果是间隔时间比较长,而且身体出现了
2022-11-21 -
第十七场直播预告丨“一呼一吸,医药同行”系列直播之呼吸疾病诊疗专场盛大来袭
11月17日19:00-20:45,我们不见不散!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