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大会报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早期干预长期维持治疗有利于慢阻肺
钟南山院士指出,对于长期维持治疗的疗效评价,终点指标(即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恶化)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中存在差异,早期以肺功能变化为主,后期以症状及急性发作频率为主。
2017-09-23 -
new 【CTS2017】8000余人共享盛会盛景
9月22日,由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陈荣昌教授、瞿介明教授等10多位中外大咖围绕着“推动结核病防治与呼吸学科的历史性回归”的主题,联袂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学术大餐,吸引了8000多位同道的热烈追捧。
2017-09-23 -
new 【大会报告】中日医院王辰院士——三部门合作共同终结结核病
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从134/10万下降到47/10万(下降了64.93%),结核病死亡率从20.4/10万下降到3.5/10万(下降了82.84%),均提前实现了我国向WHO承诺的“联合国2015年结核病千年控制目标”,但我国结核病负担仍然严重。
2017-09-23 -
【大会报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荣昌教授——应用呼吸生理仍然是临床诊治与研究的重要工具
“应用呼吸生理仍然是临床诊治与研究的重要工具,最基本的经典肺功能检查,尽管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监测已经得到了常态化应用,但呼气相负压技术和呼气胸外挤压作为严重气流受限评估的简便方法应推广”陈荣昌教授强调。
2017-09-23 -
【大会报告】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中国HAP/VAP诊治 指南更新解读
瞿介明教授强调,新指南在制定时,引用我国HAP/VAP的病原谱及其耐药情况的最新资料,对于临床有更高的诊断意义。另外,指南不仅重新定义了HAP/VAP,明确两者属于不同的临床群体,并且提出了其诊疗思路,即推荐经典与新技术相结合。
2017-09-23 -
【大会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剖析GINA和中国哮喘指南之精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介绍了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与全球哮喘防治倡议组织(GINA)2017 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剖析。沈教授指出,指南发布后如何让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级别的医生,甚至包括患者及大众提高认识,让指南的规范指导贯彻到长期管理中,让患者真正受益才是指南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新增结合临床医师
2017-09-23 -
【大会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端口前移 新共识推动我国肺结节防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指出,在解决我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高的问题上,提出了“端口前移,重心下沉”的解决办法。端口前移是指在诊断肺癌时,移到肺癌发病之前——肺结节。
2017-09-23 -
【大会报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广发教授——从精准医学看 介入呼吸病学新挑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广发教授指出,其先决条件是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和人群队列信息,建立充足的临床生物样本库,进行长期、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包括大数据研究,并充分利用目前的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从而建立对呼吸病学的精准医学模式。
2017-09-23 -
【大会报告】ERS Francesco Blasi教授——谈谈慢阻肺抗氧化治疗
吸烟、毒性颗粒吸入导致的氧化应激、抗氧化物耗竭是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并能进一步加速器官的老化。
2017-09-23 -
【大会报告】南安普顿大学Luca Richeldi教授——气道菌群:打开呼吸疾病探索之门
气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是保持气道健康的前提。LucaRicheldi教授报告了一项随访400天的RCT研究,发现磺胺甲基异恶唑可显著延长IPF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与益生菌多态性较高,菌落负荷较小有关。
20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