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
急诊医学的发展往往标志着一所医院的医疗水平。急诊急救工作正由卫生系统的行业职责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急救系统的社会化,抢救技能的普及化,现场抢救的全民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奋战在临床一线的急诊人,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宝贵的生命,为生命接力,为责任和使命鞠躬尽瘁。 引领篇 他们,追寻着上个时代急诊医学的要求,开启了诸项急诊医学的新篇章,推动着急诊医学的进步。他们,追随历史的必然、引领时代的潮流,竭力满足百姓的需要,在急诊医学的责任田里,勤耕不辍,可谓当今急诊医学的
2017-08-14 -
new 一例糖尿病患者缘何昏迷死亡
病例 患者,女,64岁。因“面部水肿2个月伴多食”,于2008年3月12日至某大城市二甲医院内科就诊。体检显示:血压130/84 mmHg,血糖7.4 mmol/L。医生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口服格列齐特1片(80 mg),2次/d、二甲双胍2片(0. 5 g),3次/d治疗。 3月16日(3 d后),患者晚上突发昏迷、抽搐,3 h后送至某三乙医院急诊,查血压180/90 mmHg,双眼向左凝视,四肢强直,左侧巴氏征(+),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测手指血糖为14 mmol/L,给予胰岛素3U静脉滴注,3月
2017-08-14 -
new 经历医闹 我还是想做一名好医生
第一天 患者来了 有一次值夜班,夜间23时急诊送来一位“腹痛待查”患者。该患者长期贫血,并伴随腹痛,多次在其他医院输血但一直未明确贫血及腹痛原因。此次入院是因持续腹痛且一周未解大便,经仔细检查后考虑可能是小肠不全性梗阻,便安排了患者进行小肠CT检查。 CT检查之后患者返回了病房,不一会儿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建议急诊内镜检查,在必要时内镜下止血,但患者家属拒绝检查并不同意签署拒绝治疗同意书。这时,患者出现大量呕血,家属见此情况不问原因,就以因小肠CT检查引起出血为由,召集了大量家属在医院闹事,并拒绝缴纳住院
2017-08-14 -
吗啡应用于临终患者适用伦理学的“双重效应原则”
中国医学科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翟晓梅教授对本报11月3日发表的关于“使用吗啡的医疗及法律”的报道,从伦理学“双重效应”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吗啡对缓解临终患者的呼吸困难有确切疗效的同时,还可能引起呼吸抑制,这是一个医生可以预见,但没有办法克服的不良后果。不管主观愿望如何,我们只能将这个“双重效应”原则视为公理。 既能缓解给患者带来濒死感的呼吸困难,又不会带来呼吸抑制风险的药物现在还没有诞生,这是患者家属的心结,也是医生的执业之困。这一难题现在无解,只能承认与面对。如若勉强求解,受伤害最重的不是医生,也不是
2017-08-14 -
正本清源:从吗啡的去“污名化”说起
吗啡被“污名”久矣!谈起吗啡,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毒品,很少人记得吗啡在历史和当下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知吗啡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基本用药。 事实上,人类发现、种植、使用吗啡的来源物——鸦片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早在5000年前,苏美尔人发现罂粟果实具有镇痛和迷幻的效果,于是从其浆果汁液中提炼出鸦片(音译为“阿片”),用作麻醉剂。约3000多年前,古巴比伦的人们已开始大面积地种植罂粟,称其为“快乐植物”。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名医盖仑曾记录鸦片可治疗很多疾病。在《圣经》与荷马的《奥德赛》里,鸦片则被描述为上帝也会
2017-08-14 -
吸烟降低 慢性肾病药物疗效
对于高血压、慢性肾病(CKD)患者,临床医生一般选择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来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2016年美国肾脏周会议上,来自塔夫茨医学中心的Bethany Roehm报道称,早期CKD患者服用治疗药时吸烟可降低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吸烟可增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Medicalxpress网站) 该研究共纳入216例服用ACEI延缓肾功能减退的早期CKD患者,其中吸烟者108例,非吸烟者108例。吸烟者给予戒烟干预后,共25例患者戒烟成功,继续吸烟者83例。随访时间5年。 结
2017-08-14 -
西格列汀联合 二甲双胍安全有效
一直以来,中国多数有关DPP-4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资料均来自国外,尚未有大规模中国人群使用的相关数据。在近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年会上,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牵头开展的STRATEGY研究提供了“本土化”的证据,这是迄今为止针对中国糖尿病患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四期随机临床研究——囊括了全中国25个省5535例患者。 结果显示,在使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不达标的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患者血糖达标率为44.3%,双药治疗未达标患者加用阿卡
2017-08-14 -
姑息治疗使用吗啡受法律支持(上接第10版)
医生体会 不做有创抢救不意味放弃 ▲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肿瘤科 黄海力 今日看到法院关于“患者状告医院不合理使用吗啡”的判决书,结果是“驳回原告要求陆军总医院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全部诉讼请求”,再结合此前专家对案件的分析,感到欣然的同时,想到了我们科室经历过两例患者,愿意和大家分享。 患者男性,85岁,肺鳞癌2年余,此前经历过放疗、靶向治疗,疾病逐步
2017-08-14 -
患者生死由谁来决定?
我相信,许多医生都曾经被患者问过这个问题:如果医生你患了这个病会选择手术治疗吗? 患者和家属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前,通常会把他们的犹豫、顾虑套在医生的身上,才做出最后决定。他们都会想,如果这样的病况发生在医生身上,连医生自己都会选择动手术,那决定开刀应该就不会有错了。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患者或家属对医生有信心。 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患者因担心手术不如预期般顺利,患者或家属无法决定是否做手术时,那可怎么办?或者一旦手术出了差错,家人亲戚们不就会责怪做决定的人吗? 即使医生为患者手术时用尽全力,做到认
2017-08-14 -
姑息治疗使用吗啡受法律支持
本报7月27日总第510期刊出《“吗啡医疗纷争案”赢了!》一文,引发医界的热议,医师报官方微信(DAYI2006)刊发全文后,短短2天内阅读量突破2万。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对案例的支持。有网友说:“医生无论出于治病救人的天职,还是良知,会知道怎样处理患者的病情。”“这种案例不应只刊登在专业报刊杂志,应发表在各大综合媒体,让老百姓都看看。”众多专家给本报发来了他们对案件以及对吗啡规范化使用的看法。 专家评论 吗啡使用 应尽快与国际接轨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中心主任 李金祥 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可以降低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