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02016
new 取消加号“一刀切”不妥
3月28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北京近期出台的“号改”政策。节目以“医生加号留下问号”为题,对于取消医生手工加号“一刀切”的做法提出深思。 此次北京市卫计委的禁令出台后,有不少移动医疗APP已经停掉了挂号业务。许多之前和这些公司有合作加号业务的医生,也终止了合作。而一些医院也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更具体的措施。比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决定取消医生现
-
08-092016
new 中西医结合将“取长补短”用反了
2015年央视最美医生评选揭晓,中日医院中医肺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教授当选。这是对晁恩祥教授的褒奖,也是对中日医院大力发展中医学科的肯定。 可以说,当下中医学科及中西医结合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代”。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策“红利”叠加。 国家政策支持是中医药工作发展的助推器,需要合理利用。中医药行业也不能因此而过度依
-
08-092016
new 该给“最美医生”治病了!
中国医师协会曾发布过一 项 调查数据,多数医师认为媒体的不实报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近 年来,大众媒体炮制出的“走廊医生”、“缝肛门”、“八毛门”等一些列所谓的“揭黑”新闻让医师们深恶痛绝。然而,当大众媒体上开始出现“最美医生”的时候,不仅没有引起医生的赞扬,就连普通读者也一致“吐槽”。 舆论场上,围绕“最美医生” 价值观 的 互撕 从未停止过。
-
08-092016
双面李玲:医改圣手&医改杀手
近日,一篇题为《北大教授李玲:中国医改就是一群脑子不好的人在开特奥会》的文章红遍朋友圈。此文经查证是一篇旧闻,最先发在 2014 年 5 月 16 日《英大金融》杂志上,原题为《李玲:我觉得我是中国派》。在“标题式”的传播之下,舆论场上围绕医改的“公益性”等问题又打起了“嘴仗”。 李玲:我觉得我是中国派(节选) 稍有良心的人,都不应该把医疗作为一个赚钱的
-
08-092016
医生集团是线下烧钱的团体
如果说某些互联网医疗公司是线上烧钱的机构,那么医生集团就是线下烧钱的团体。 医生集团把医生们聚集在一起,貌似有了所谓的医生资源。但这样的资源并不稀缺。想想看,线上的网络医疗产品哪一款缺少医生?随便一个产品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医生注册。这便是所谓的医生资源。众所周知,即便把全国的名医都集中在某款互联网医疗产品上,也依然吸引不到太多患者资源。
-
08-092016
供给侧改革不是将医生“圈养”起来
医生多点执业是国家的一项国策,目的就是通过市场的作用使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是医生多点执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根据市场需求对医生资源进行有序安排的举措。即通过市场使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级诊疗。这比多年来政府“鼓励”和“帮扶”基层来得更自然一些,也让医生们更愿意下沉到基层,甚至留在基层。 这种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
-
08-092016
儿科缺少的不仅是“本科医生”
国家卫生计生委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本科专业招生,乃契合现实的需要,但儿科缺少的决不仅仅只是“本科医生”。这需要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度变革。 在医院里,儿科医生是收入最低人群。因为按照医院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工资体现在总体医疗收入上,而小儿科的收入无疑最低。如果儿科医生始终处于“医生食物链”的最低层,即使所有学校都恢复“本科医生”培养,也很难
-
08-092016
声音也是一种力量
每年两会,总能在媒体上看到来自医界代表委员的“声音”,他们的“声音”很大、也很美。“很大”是因为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民生大事,媒体关注的热点,媒体的聚焦让他们的声音被放大。“很美”是因为来自医界的代表委员们,他们的提案议案经过深刻的调研、精心的准备,直接反映出存在的问题、群众的呼声,他们的“声音”里包含着责任与担当。 “
-
08-092016
世上本没有“医闹”,宠着宠着也就有了!
近日,四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明确医疗纠纷责任未认定前,医疗机构不得赔钱息事;对多次到医疗机构无理纠缠或扬言报复医务人员的患者及家属群体,列清单重点关注;严格落实实名制预约挂号制度,维护公平就医秩序。(3月31日《重庆日报》) 大道不彰,小道必昌。世界上本没有“医闹”,宠着宠着,也就有了。“机闹”、“校闹”等
-
08-092016
没有良性舆论 医改步履维艰
引起业内口诛笔伐的 “ 同仁医院门诊不限号 事件” ,随着近期相关数据的发布一切明朗:医院没有熔断,医生没有累死。相较于该政策实施首日微博、微信上的喧嚣,同仁医院的数据辟谣并没有收获相应的传播热度。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从上到下一系列革新之举密集出台,许多政策引爆舆论。关心医改、关注医改本是好事,因为来自民间的声音是相关政策查漏补缺的有效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