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王建祥:问道血液病
自1985年从山东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至今王建祥已经在探索血液病的道路上前行三十余年。三十而立,王建祥也从刚出校门的医学生成长为国家血液病最高殿堂的掌舵者。 院长、专家、医生、官员,这是王建祥目前扮演的重要的人生角色。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院长的王建祥,多种身份交织之下,王建祥悟出了超越疾病本身的“道”,这“道”饱含着对疾病
2017-08-10 -
new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近 30 年来,生物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为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生物治疗新型产业技术的推进,该领域目前已经成为最令人瞩目的焦点,是未来临床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中国生物治疗大会将于9月23-25日在深圳召开。作为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表示,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治疗,为更多的生物治疗研究同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生物治疗技术更加规范,这是我们的初衷。让我们肩负责任、着眼长远、突破创新,共同推动生
2017-08-10 -
new 冯继锋:技术、爱与坚守 让患者不再恐癌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是我国早期为数不多大学毕业就自愿从事肿瘤内科工作的医生。31年来,从几乎无药可用,到进入靶向治疗精准医学时代,冯继锋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肿瘤内科的蓬勃发展。32岁就从事管理岗位,却从未脱离临床与科研,他说这是自己作为医生的本分,不忘初心,永不言弃。 对于管理者、医生、学者这三个身份,冯继锋游刃有余,因为他自有一套行事理论:做管理,他以人为本、充分授权,给每个人提供发展空间;做医生,他从未脱离临床,主动向大众科普肿瘤防治知识;做学问,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因为“纯粹的基础研究固然重要,
2017-08-09 -
冯莹:血液学科虽难 但很有趣
“这个海底椰汤我花了整整3个小时煲的,喝了可以止咳,您一定要喝”,有患者殷切地送来海底椰汤,只因她在门诊时咳嗽了几声;还有患者说,“患病后周遭都是严肃、紧张、焦虑、担忧的表情,唯有她带着天使般的微笑,如一缕绚丽的阳光,走进了我的心坎”;有病危的患者,即使气都喘不过来还不忘拉着她的手,只为说一声,“冯主任,我要谢谢您。” 她,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输血科双料主任——冯莹。 被“骗”进了血液科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血液科正逐渐走向井喷发展的道路。彼时,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附
2017-08-03 -
我们是《医师报》
关注行业脉动 科学促进健康 人文温暖医学 共铸医学影响力 我们不哗众取宠 我们是医师报
2017-07-31 -
许天禄的 医学人生之美
许天禄是一位对名利和物质极其淡泊的医生,生活朴素自律,可是,他把自己的学问事业当作艺术品、当作美来追求,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们的美的教育,至今令人深深感动。
2017-07-28 -
不忘初心 引领中国输血事业砥砺前行
他是输血界的泰斗,率先将血库从检验科分离出来独立为输血科;建立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促成“输血医学”二级学科的建立。未来,他还要在重点大学培养专业人才、联动全国输血机构、成立网站管理工作委员会…… 他是创新科研的领路人,在国内首次将红细胞保存期从21天延至49天;在国内首先开展低温血小板保存技术;与国际同步开展冻干红细胞和冻干血小板技
2017-07-28 -
全军重症医学:既锐意创新 又脚踏实地
他们和普通重症医学科医生一样,肩负着救治危重病患者生命的使命;他们和普通重症医学科医生又不一样,他们面对更多复杂的救治环境和条件,更特殊复杂的任务。他们是军队战士们的健康卫士;他们是军队战斗力的坚实保障。他们是军队重症医学科医生。 适逢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0周年之际,本报特邀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李维勤教
2017-07-27 -
冯奉仪:永远站在患者一边
“我只是个大夫,工作就是看病。” 74岁却仍然活跃在肿瘤治疗的第一线,门诊、会诊、院外查房、讲课,一项都没有落下。朴实、铿锵,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内科教授冯奉仪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 她为人低调,很少提及自己的辉煌,网上也少有关于她的文章。早年,肿瘤医院内科只有两位博导,一位是肿瘤领域泰斗孙燕院士,另一位是便
2017-07-27 -
樊代明:整合医学 走向医学发展新时代
整合医学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
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