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中医药企业 静下心来最重要
历经几十年验证,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让国人扬眉吐气了一把,更重要的恐怕是中国中药国际化信心的重拾与大增。 而在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上,尤以获得美国、欧盟市场通行证作为最高标杆。那么,对于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和中医药历史的古老中国而言,产业经济总规模千亿元以上的2000多家中医药企业该如何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日前,
2016-07-01 -
new 脑胶质瘤:精准治疗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尤其自2012年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CGCG)成立后,我国脑胶质瘤临床科研事业取得飞跃性发展:开展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构建国内最大的脑胶质瘤生物样本信息库和基因组学数据库、《CGCG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临床指南》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 “新元素的注入必将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我相信在协会力量的支持下,脑胶质瘤专业的同道们将更加专注脑胶质瘤
2016-07-01 -
new 姚阳:肿瘤治疗好比一场赛跑
与肿瘤“打打杀杀”,把肿瘤消灭,是年轻时姚阳所热衷的。对于从事肿瘤内科工作30余年,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工作的姚阳教授来讲,想得最多的就是务实地做些有利于患者的事。他主动思考医改模式并积极探索分级诊疗,致力于相关指南和共识的撰写等,为医生诊治提供“引路灯”,让患者得到规范化的最佳治疗。 他说,医生的工作不能只是写病史、贴化验
2016-06-08 -
医疗+互联网 与其被动颠覆不如主动拥抱
从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顺利毕业并成为一名体制内医生,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从当时看来是铁饭碗的医院辞职,投入到商业的浪潮中,成为中国第一批医药销售代表中的一
2016-06-08 -
刘景汉:中国输血医学的奠基者
人们把血液视为生命“源泉”,因为人体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它。他将输血事业视为“生命之海”,四十余载无怨无悔地开拓与坚守。数年前,有人如此形容他:60岁的年纪,50岁的身体,40岁的思维,30岁的干劲。今天,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汪德清用“无可匹及”来赞誉他在中国临床输血医学界的地位与成就。 1973年在国内、全军率先将输血从检验科分离并独立成科
2016-05-20 -
风湿免疫学科面临“黄金十年”
风湿免疫病学在国际上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中国的风湿学科却刚过而立之年。 国际上销售排名前五的生物制剂,均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药物的发展、患者的需求,将给风湿免疫学科
2016-05-19 -
神内 理念变革下的交叉与融合
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是人们夸赞医生医术高明的溢美之词。然而,当慢性病“绑架”人类,当去除复杂致病因素是一场长期的攻坚战,当治愈成为小概率事件,内科医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6-05-19 -
疼痛科 让患者有了第三种选择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即痛苦。”痛苦似乎无时不在,快乐并痛苦着、迷茫并痛苦着、幸福并痛苦着……心理的痛苦或许不容易缓解,但现代医学的发展,让生理痛苦的解除成为可
2016-05-05 -
04-272016
思忆黄老——黄志强院士
岁月不居,逝者如斯。又一年的春末夏初,本是草长莺飞、万物回苏时节,但却转眼即近黄志强院士仙逝周年之际。2015年4月24日,敬爱的黄老安详地走完了他人生的93载春秋。巨星陨落,伤痛离
-
王任直:并非所有垂体腺瘤都需治疗
在追求个人进步时,既考虑自己,又考虑他人,还考虑整体,这是所有接触过他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他,就是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
201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