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我的医考 化险为夷
2012年,我正式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事前,听说同事们的通过率很高,因此“稳扎稳打”成了我医考之路的指导思想。 在技能考试前,我准备地十分充足,信心满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一进考场,我就慌了神。 考场是一个偌大的房间,被分成了四五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模拟人和两名监考老师。逼真的模拟人安然若素地躺在桌子上,仿佛是一名即将被服侍的“大老爷”,两名监考老师则神态威严,如哼哈二将般巍然屹立在两旁,桌前摆着的一系列操作器材更像是决定生死之命的神器,这架势是我复习演练时全然没有想到的,强大的气场一
2017-12-25 -
new 钟师傅的守侯
老李是我们血透室的一个老病号,钟师傅是老李的男保姆。每周二、四、六早上六点,钟师傅都会准时地将老李搀扶入血透室,风里来雨里去,一晃近八年。 每次一到病房,细心的钟师傅都会给老李摇好床头,理好被单,摆好血透要用的小垫枕、创可贴,然后安静地坐在床旁。待老李血透时,他就在陪客室等待,期间他会不时进来问问老李需要些什么。每到老李透析到两小时时,钟师傅就会端个瓷碗进来给老李喂饭,一口一口,不紧不慢地喂着。我见过那饭,很细烂,泛着细碎的菜沫。 “这饭好吃吗?”我心生好奇,老李嘿嘿笑:“自从中风后我吞咽就不行了,硬的根
2017-12-25 -
new 我眼中的中国医生
2013年8月,我有幸来到新华医院,跟随龚伟医生在刘颖斌教授领衔的普外科亲身观摩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实施。 当我踏进新华医院的大门,最让我吃惊的是在医院等候区、急诊室、病房里的患者数量之大,而这里的医生却能够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地应对数量惊人的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着实让我钦佩。 在加拿大医院,每项手术操作中都有多种专用手术器械可供外科医师使用。据我观察,这里的很多外科医师都很心灵手巧,在器械不能尽其所用时,能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做到物尽其用。譬如:在腹胆手术中,没有组织取出袋,就采用无菌的手套做成小袋代替;没有
2017-12-25 -
路上有你
“你是否听到,冷窗外的残荷依然滋润着秋的雨滴;你是否听到,荒岛旁的枯草依然沐浴着春的怜惜;你是否知道,是谁抚平你心中的创伤,是谁倾听你荒诞不经昔日的话题。当你狂躁无所顾忌,当你妄想无法自抑,是谁忍着泪水脸上还充满爱的笑意。不放弃不抛弃,路上有你相伴相依。” 这是电影《心灵解码》主题曲“路上有你”的歌词,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该剧以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发生的真实案例为原形,很多演员是精神病院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充分反映了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工作状况,特别是精神科医务人员在职业暴力面前被患者打骂,还
2017-12-25 -
朱学骏:中国的皮肤病理大师
从2011年11月起,他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花费一至两个小时,回答微博上网友的提问。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向他提问?又是什么吸引着他心甘情愿地辛苦守候? 这位老者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皮肤科朱学骏,他为记者解答了疑惑:“2011年11月,我从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职位上卸任后,决心继续服务于我所钟爱的皮肤科学事业,致力于皮肤保健及皮肤病防治知识的科普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通了个人微博。”2年多的坚持,让不少人看到了朱学骏教授卓越不凡的专业实力,感受到了大专家平易近人的真诚态度
2017-12-25 -
用柳叶刀传递的温暖
在近几年与医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我常常被学生问及是如何从临床医生走到医科大学校长的岗位的。细细想来,我学医、行医以及后来从事医院管理和医学教育,都源于医学的仁爱精神。 大多数人在出生时就与医学有了初次的接触,但认识和了解医学,可能源于某种特殊的经历或环境。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青少年时期已经从书本上认识了医学,知道了名医张仲景、孙思邈,了解柯棣华和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但真正让我震撼并促使我选择医学,是作为知青在农村生活的几年中,我亲眼目睹到疾病对生命的折磨,乡村医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1977 年恢复
2017-12-25 -
医学奇迹不会随生命终结
3月19日,邱财康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送别的人群中有他的家人、同事、朋友,还有来自瑞金医院的医护人员代表。在他86年的人生中,曾有过一段常人难以承受的伤痛磨难,也因此和瑞金医院共同创造了一项世界医学奇迹…… 半个多世纪以前,上海曾流行过这样一首儿歌:“邱财康,为了钢,受了伤,进了院……”儿歌中所说的上钢三厂青年炉长邱财康1951年被招进上钢一厂,1956年转炉到上钢三厂, 1958年5月26日夜里11点,行车吊运时主扣松了,10吨半1300摄氏度的铁水掉下来爆炸了……瞬间,邱财康体表8
2017-12-25 -
让现代急救冲出医院围墙
心肺复苏(CPR)是20世纪医学最有普及价值的救护技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的问世,又大大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但仍有诸多问题摆在面前:CPR使用不规范,AED在中国长期“水土不服”等。也许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让现代急救冲出医院的围墙,才能最终实现CPR创始人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当年对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宗浩所言的期盼,“世界正以极大的期望注视着中国,关注这个已经建立起生机勃勃和组织良好社会体系的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如何发展现代急救和复苏医学。” 起步早、
2017-12-25 -
坚定信念 开创麻醉新篇章
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俞卫锋教授
2017-12-22 -
12-222017
那天我把夺命的安眠药扔进了美舍河……
没有海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李志刚主任,就没有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