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光影医路
3月14日下午,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刚结束,陈静瑜代表便匆匆赶往驻地外为等候多时的患者义诊。
2018-03-22 -
new 实践 最好的辅导书
“实践出真知”,在执业医师操作考试中,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考前,我正在外科轮转。给手术后患者换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每次走到换药车前面,我就立马联想到正在行无菌换药操作考试,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帽子口罩穿戴是否规范?消毒是否在有效期?开包的方式正不正确?有没有跨越无菌区?这些想法在我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出一丝遗漏。 每次外科手术上台前,我都一遍遍地回想无菌刷手要点,穿戴无菌手术衣的操作步骤。台上,老前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说明这是胆囊三角、这是胆总管、这是“鸦枝”……
2018-03-14 -
new 体验成长
大夫,我胸痛,上不来气了…… 大夫,我的朋友被车撞了…… 大夫,我爸爸刚才晕倒了…… 急诊科无时无刻不在紧张备战。 在炎夏的一个平凡日子里,我来到了急诊科。刚到这样一个有着摇滚工作节奏的科室,我懵了,因为我连最基本的钢针都不会扎,更不要说做别的事情,患者有疑问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解答。上完一个15小时的夜班,拖曳着疲惫的身体,小腿麻木的撕痛,穿行在模糊的人影和噪音中,恍惚看着周围的一切,我勉强地保持着惯有的微笑,心里紧张而焦虑着。 我有一段时间很迷茫,我想知道我该做些什么?我该怎么办?我写了四个字“
2018-03-14 -
相隔626公里的亲情
患者良姨走了,走时脸上流着两行热泪。走之前没能看到626公里外的儿子。 良姨找我看病时,咳痰中带血已有半年之久,半年来瘦了不少,各种体征和症状告诉我,这是肺癌的表现。放射科的检查进一步验证了我的猜测。 虽然第一时间就看到了片子结果,但良姨却滔滔不绝地讲着儿子,“在合肥读重点本科,毕业后就能留在大学里教书。合肥离株洲刚好626公里,坐火车要十三个小时呢。” 良姨让我想起了母亲。自从离开家之后,她总是频繁地向别人提起我,说她的儿子多有出息。可是说到最后,又总是会怅然所失地说,等儿子不忙了,一定去他所在的城市看
2018-03-14 -
赵继宗:神经外科事业的铺路人
他是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并使之走向国际化的里程碑式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涉足神经外科领域,到如今近40年的耕耘中,他完成的神经外科手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令国内同行瞩目,也让国际同仁赞叹。 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手术匠的他,视神经外科事业为自己的一切。他一直梦想着到2020年,中国神经外科学能进入国际前5名,并在不远的将来引领世界神经外科学发展,他认为那将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教授。 国际同行赞赏 美国神经外科专家Mendelow教授曾评价赵
2018-03-14 -
姑息治疗 已融入抗癌治疗主流
不难看出,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到平日的新闻或研究报道,姑息治疗都不再被遗忘,已从“边缘”融入“主流”。姑息治疗贯穿肿瘤全过程,旨在早期识别、准确评估、合理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社会、精神问题,预防和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它不加速或延缓死亡,而将死亡视作一个正常的过程;它整合患者的相关资源,为疾病本身、患者护理、丧亲护理提供帮助;它要求团队多学科合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特别是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肿瘤科医生应形成整体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把姑息治疗纳入肿瘤治疗
2018-03-14 -
百年照片见证医史传奇
有张黑白老照片,在网上流传:一老一小,一高一矮,双手作揖互相行礼,小的看上去5、6岁光景,长衫马甲,彬彬有礼向长者鞠躬;长者为身着西装的外籍人士,腰弯90度深深鞠躬回礼。 这位长者,就是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曾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浙医二院前身)。130多年前,26岁的梅藤更来到杭州,在广济医院工作了45年。这张照片,据说是在他查房时拍的,这一鞠躬致意的温馨场景成为经典瞬间,表达了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这张照片作为浙医二院的核心价值观“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生动写
2018-03-14 -
“躬”行万里心系民生 “匠”心独运构筑经典
如何结合我国现状,优化和完善我国现有医疗卫生体系?
2018-03-07 -
03-052018
在科学的土壤中绽放人文之花
“科学是医学的躯干,而人文是医学的灵魂。”
-
黄远林医生过年值班手记
过年,人们都在家中团圆,或者到各处游玩。可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却依然工作在医疗岗位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用自己的奉献为病人服务,黄远林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