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豫:知“难”而进的开拓者
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湖北省著名心内科专家,而胡豫却选择了血液科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方向。用胡豫的话说,实习时当同学们纷纷在血液科的难度面前选择放弃时,他却因为这份“难”,找到了值得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
胡豫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血液科主任,他是一名医院管理者、临床医生、学者,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湖北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等,多重身份或许让人分身乏术,但在胡豫身上,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能让他打起精神,多重身份被他融合的恰到好处,互为促进。选择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胡豫始终在和自己“较劲”,“知难而进”推动他不断创新,挑战一个又一个临床难题。
“这是一份职业,更是我的理想”
困难在胡豫眼中,正是医学魅力所在,也是支撑自己在这个学科不断创新的动力。
1981年参加高考,成绩优异的胡豫不负众望,考取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高分。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学医成为胡豫自然而然的选择。那时候的大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骄子”,进入大学后,聪明勤奋的胡豫始终保持着年级前三的好成绩。五年医学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的胡豫却没有继承父亲擅长的心内科领域,而是选择了血液科。
血液学领域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临床问题,血液病机制纷繁复杂,临床诊疗难度大,对医生素质要求高,而这些困难在胡豫的眼中,却正是医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支撑自己在这个学科不断创新的动力。
“学术上有突围,才能走得更远”
只有提高出凝血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才能在学术上突围,在世界上走的更远。
胡豫一直致力于出凝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并在临床治疗及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凝血性疾病是一大类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涉及面广,各个学科均有涉及,但长期以来得不到临床的重视。“只有提高出凝血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才能在学术上突围,在世界上走得更远。”胡豫说。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在我国和世界都是常见疾病。”胡豫指出,该类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会导致出血性卒中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外,患者的其他疾病也无法治疗。难治性ITP约占临床病例的1/3。难治性ITP诊断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患者脾切除无效或复发;二是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危险;三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胡豫强调,对于难治性ITP的诊断,要注意排除其他血液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药物甚至是罕见化学物质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胡豫介绍,相对于原发性ITP,明确病因下的血小板减少可以定义为继发性TC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多种病因,如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脾亢、妊娠等均可导致。治疗总原则是在对因治疗基础上,对血小板水平、出血状况及出血的可能趋势进行评估,继而决定是否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疗:输注血小板、止血药物、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促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11)、增强血小板功能药物等。是否干预血小板则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评估。
“一定要立足临床做科研,解决实际问题”
临床上遇到的难题是胡豫科研的“灵感源泉”。而多项研究让他为中国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
临床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涉及多学科,各学科都制定各自的诊断标准,胡豫一次会诊,几个学科专家对患者是否是DIC意见不一,最终结果只能靠专家投票决定。在胡豫眼中,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诊断方式“反映了临床DIC诊断的困境”。
DIC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传统的优势项目,从导师沈迪教授身上,胡豫学习到学科发展的精髓。大道至简,胡豫和研究团队首先对DIC诊断标准进行了梳理、分类与简化。2012年,胡豫起草DIC指南发表在《中华血液科杂志》,经他修订的DIC诊断标准症状描述简单,指标简化,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而最让胡豫可以在国际上都引以为豪的,则是他创立了可彻底改变DIC诊断的“积分法”,简单来讲,就是把患者的各个临床指标和临床表现打分,根据积分的不同,将疾病定性,并细化为“确诊、排查、排除”,将目前DIC描述性的诊断方式量化。目前,胡豫主导的“积分法”已经在其研究所进行了两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优于国际和日本的“积分法”标准,之后在全国17个血液中心进行多学科前瞻性研究。
始终在科研上啃“硬骨头”的胡豫认为,科研要立足临床,并注重将创新和实用相结合。欧洲学者发现遗传因素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胡豫发现欧洲理论不适用于国人,他就进行了国人血栓遗传因素研究,该研究引起德国著名血栓杂志《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的重视,邀请其撰写综述,文章将于近期发表,为中国在该学术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综合实力强,才有国际竞争力”
只有人才、科研、诊疗水平等综合实力的提升才能提高我国血液学科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胡豫所在的血液病学研究所历史悠久,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五个血液病学研究所之一。作为研究所所长、血液科主任,胡豫认为,只有人才、科研、诊疗水平等综合实力的提升才能提高我国血液学科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胡豫在继承发扬血液病学研究所传统优势下,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目前,血液病学研究所拥有世界先进的诊疗设备,是我国最早成立血液重症病房的单位,可开展国际上所有的一流水平的检查及诊疗,能够完成所有类型的血液移植,成功率达70%,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血液科几乎所有的病种,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出凝血疾病、贫血等,我们都有造诣很深的、专门研究方向的教授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可以充分保证患者的治疗。“胡豫自豪的说,由于血液病的诊疗及疗效检测越来越依赖高精尖的技术手段,胡豫成立了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出凝血的检查、细胞形态学等研究室。
作为领衔人,胡豫通过自身在科研方面优势,不断带动血液病学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目前血液研究所在出凝血、骨髓瘤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都处在领先水平,在全世界的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研究所的教授不断站在国际级会议的舞台。
“人才是血液科的未来”
血液科医生处在国内研究的黄金期,有领衔人以及更好的科研条件,团队好、机制好,更易出成绩。
作为一名教育者,在学术上不断自我突破的胡豫同时将希望寄托在了年轻的血液医生身上,并不遗余力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请进来,走出去”,这些年研究所与国际先进的血液病研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的知名研究所做研究或攻读博士、博士后。同时,聘请美国威斯康辛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德国慕尼黑大学血液科主任等国外学者到研究所做客座教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所每年均会选派研究生到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欧洲血液学年会等世界顶级的血液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所目前还招收国外的留学生,胡豫说,“这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那个时候只有中国人到国外进行留学,而我国血液科在国际上的强大让情况发生了转变。”
胡豫认为,我国的血液科医生处在国内研究的黄金期,他们有领衔人以及更好的科研条件,团队好、机制好,更易出成绩。胡豫希望年轻的血液科医生能够在科研上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珍惜机会,用自己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
“以勤奋之道,解患者之急”已成为胡豫作为一名医者的一生信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