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池:为患者止血 更为患者止殇
他并非出身于医学世家,但却从小立下从医志向。理由甚为朴素,因为母亲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他想:“做了医生就可以把母亲的病治好了。”
他的儿子目前是一名医学生。虽然父亲在其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并不太支持其学医,因为他深知其中的辛苦。但儿子和父亲一样,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毅然坚持报考了医学院。即便如此,孩子始终不承认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ITP)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相关研究更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殊荣。
他为人低调,为我国出血性疾病患者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是他毕生的追求。他总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实际上却一点也不简单。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以下简称“血研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
建立血友病分级诊疗体系 让我很有成就感
“让患者直接受益,这是我们作为医生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在杨仁池众多的研究以及他所参与的工作中,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多年来一直在为之不断努力的全国血友病防治体系的建立。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1989年,血研所加入了世界血友病联盟。1997年,杨仁池开始接手与联盟对接的相关工作。
杨仁池刚刚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有些沮丧,因为由于医保政策不健全等原因,很难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于是杨仁池想:“该我做的我要做,不是我份内的,为了患者,也要努力去做。”
2007年,杨仁池所在的血研所与北京、安徽等 6家血友病重点治疗单位组成“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开展知识普及、临床诊断、治疗研究和患者登记等工作。工作受到了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的重视,建立起了全国的血友病登记系统,中国的血友病防治三级网络也慢慢建立起来。
“我们通过多次对政府的游说以及一些相关的其他工作,最终成功地将血友病纳入门诊特殊病,自此血友病的门诊开始能够医保报销。”谈及此处,杨仁池深感欣慰。
杨仁池告诉记者,“尽管每个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但只要政府部门、尤其是社会保障部门,认识到血友病防治的重要性,在国家合理合法的范围,政策稍稍有所倾斜,血友病患者就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话说回来,推进扩大保险的保障范围不应该是医生的职责,但是杨仁池做了,也正是由于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使得全国数十万的血友病患者,从中受益。“患者直接受益,这是我们作为医生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提供物美价廉的药物是医生患者共同的心愿
“在临床上疗效好、副作用少、又便宜的药物才是医生和患者都需要的。”
杨仁池告诉记者,在出血性疾病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稍显欠缺,临床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药物的供应以及支付保障等方面。
“其实,目前我们对于出血性疾病已经有相应的诊疗措施,但是应用到患者身上所产生的费用,不少患者还是难以承受。”杨仁池谈道。
由此,如何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为我国出血性疾病患者制定最为适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总是想追求‘高大上’,这本身没有错误,但在有些现实面前,例如医保的报销比例相对较低,我们不得不去低头。在还没有达到小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杨仁池说。
杨仁池认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但在现有前提下,我们仍然有一些还不错的药物,虽然不像进口药那么贵,但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既没有给患者造成过大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地帮助了患者。
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药物为例。这类新药一般都很昂贵,以前很多需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国产药物在该领域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研发及药物的功用甚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包扩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TPO类药物。
在杨仁池看来,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是我国制药企业的一个骄傲。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国外其实很早就有过尝试,但聚乙二醇化的TPO(PEG-rHuMGDF)因其是截断分子等原因,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了中和性抗体,而另一种并未发现有中和性抗体产生的rhTPO,又因为生产厂家的并购重组、战略调整原因,都没有上市。
而我国有国内制药企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精神,研制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验证,已有投入市场,成为全球首个治疗ITP的TPO类药物,也是唯一一个跟人体内源性TPO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的药物。ITP现有的一线方案是糖皮质激素治疗,但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率和复发率都无法让人满意。从发病机制上讲,ITP在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表面存在的自身抗体,不仅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也导致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和发育异常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 。而rhTPO是我国唯一针对血小板生成减少机制的治疗药物。 “临床上疗效好、副作用少、又便宜的药物才是医生和患者都需要的。”
患者挂号 只为当面感谢
“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国的新发出血性疾病患者能够像国外患者那样因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重获正常生活,是我最大的愿望。”
很多患者见到杨仁池教授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总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在杨仁池还是一名住院医师的时候,一名年仅4岁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所致脑出血患者前来就诊,小患者从刚入院的活泼善言,到因为脑出血影响了说话而变得咿咿呀呀。当时由于种种局限,医务人员做出了脾切除决定。虽然最后孩子的病情得到了好转,但却失去了人体的一个免疫器官。小患者住院后期因说不出话着急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杨仁池的脑海中,于是杨仁池开始更加专注于出血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期望能够在尽可能保住患者器官的前提下,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减轻出血性患者的焦虑和痛苦。
一个河北孩子,在高三那年发现自己得了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父母带着他遍访了包括北京在内很多地方的大医院,依然不见起色。在一名专家的推荐下,父母带着孩子找到了杨仁池。治疗之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以至于杨仁池几乎快要忘掉这名患者的时候,一家三口居然出现在了杨仁池的门诊。这一次他们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孩子考上了大学,专门挂了杨仁池的号,特地来感谢他。这让杨仁池感动不已。
“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国的新发出血性疾病患者能够像国外患者那样因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重获正常生活,是我最大的愿望。”杨仁池笑着说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