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笋: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患者以生命相托,要对得起这份责任。”眼前这位言语铿锵的医生就是张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然而一系列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注视,甚至仰视这位看似平凡的女医生,并不由自主地惊异于她平凡中的伟大:从医17年,没受到一次投诉,没出过一次差错,更没收过一次红包,53个红手印见证她的高尚医德;先后发表SCI论文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项,用高超医术为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在罹患癌症之时,缴纳1.1万元特殊党费扶贫助困,并决定将有用器官捐献出来……
“建功沙场是军人最大的光荣”
事实上,从最初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张笋的不平凡就初见端倪。1996年,张笋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大学硕士毕业,她的导师唐静师教授特许她直接攻读博士,同时也希望她能留校任教。这时,校园传来部队接收优秀大学生入伍的消息。面对选择,张笋在《入伍申请书》中作出坚定的回答:“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到大父亲给我讲了许多英模故事。这些英模人物的英雄壮举伴随着我成长,激励我成才,也坚定了我的从军梦想。”
经过严格的考核、政审,张笋如愿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军医。2001年,张笋被医院选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博士后期间,在《神经生理》《神经科学》等国际知名神经学科杂志上刊发了3篇论文。在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上,她连续两次被邀请进行主题发言。《国际疼痛研究》一书每5年刊发一次,主要收录这个学科5年间的世界顶尖技术,她的研究成果就占了整本书的10%。
2004年,就在她即将完成学业时,导师伯瑞·赛欧诚恳地邀请她到自己新建的实验室工作,并承诺给她优厚的待遇。张笋却坚定地说:“中国有句谚语‘树高千尺不能忘根’,我的根在中国,祖国需要我。”
2006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受命组建中国第五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时,张笋义无反顾地主动请缨,写下请战书,要求参加维和行动。有人善意地提醒她,利比里亚战乱未息、气候炎热、疾病肆虐,千万不要去冒险。张笋却说:“建功沙场是军人最大的光荣,维和一线是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我不想错过机会。”
执行维和任务的8个月里,张笋凭着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同战友们共接诊患者8400余人次,治疗和护理各类烈性传染病患者1000余人,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医疗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张笋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一级勋章,为中国军人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2009年,张笋再次前往非洲的加蓬共和国,参加我军首次与非洲军方的军事卫勤演练——“和平天使-2009”医疗救援联合行动。在行动期间,张笋和队员们由于出色的表现,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还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还有很多患者在等着我”
张笋不仅有一颗爱国心,更有一颗视患者如亲人的心。王茂林,河北省无极县农民,2010年初,王茂林的母亲突然身体发麻,在当地医院查出脑血栓,治疗几天都不见好转。当年年底,父亲心脏病复发,治疗一段时间后,腿肿一直不见好转。两位老人都是转院后经张笋诊治,找到诊治的病根,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的。
“如今我80多岁的父母身体都不错,还能下地干活,遇到张笋医生真是幸运,她就是我们一家人的救命恩人!”王茂林心里充满了感激,“更难得的是张笋医生从来不吃请,更不收红包,这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怎么会生病呢?”
张笋的病在2012年就出现了症状,那天是6月24日,像往常一样在医院忙碌的张笋突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话。CT检查后发现,张笋患了脑部胶质瘤,建议尽快手术,然而她却藏起了诊断书,瞒着家人,边工作边吃药观察,出诊、查房从没落下,她说,还有许许多多像王茂林父母一样的患者在等着她。
“工作时间没变,患者数量没减,跟以前一样,就连她爱笑的性格也一如从前。”张笋的学生闫桂兰医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作为科室副主任,张笋一周只需出两次门诊,不用天天查房,可她坚持每天查房,新老患者都要看看才放心。
2013年2月,张笋脑中的病灶直径从1 cm长到4 cm,再不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开颅手术定在正月十一,而她初四还在值全班,初十上午还像往常一样到科室参加早交班。交完班后,她把自己负责的23位患者的情况向同事交代清楚,并委托神经内科主任王雪笠替她出第二天的门诊。“她是担心自己手术后意识不清,把患者的情况介绍清楚,就不会耽误患者的治疗。”王雪笠感慨地说。
术后的第7天张笋就出院了。第8天,她一个人跑到科里转了一圈,挨个查看自己的患者。出于对她的爱护,医院以组织的名义“勒令”她配合治疗和静养。张笋虽然躺在病床上,心却依旧惦记着患者。2013年6月17日,她在给党支部的汇报中写道:“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日子里,我该怎么样把忠诚回报给党和人民,让更多患者摆脱厄运,露出笑容?我想上班,哪怕是每天上半天班也好!”
休养期间,张笋24小时不关机习惯仍未改变,在被不少熟悉的患者询问近况时,为了让大家安心,张笋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但还是有许多人陆续知道了她的事。患者郭希凤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张笋,她怕自己控制不住,已经在家里痛哭了一场,然后亲手给张笋包了饺子,特意打出租车趁热送给她吃。按照老家的习俗,郭希凤送给张笋一个平安扣,希望她平安度过难关。
而有着同样祝愿的还有53名曾接受过张笋治疗的患者。2013年7月3日,他们将一份印有53个鲜红手印的倡议书递到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领导的桌子上,看望了心中的好医生张笋,并恳请医院和社会共同关注张笋的病情。
“她的身上处处有白求恩的影子”
2013年7月,还在化疗的张笋拿出1.1万元交给组长,作为特殊党费,分别捐给了贫困学子和3位家境困难的患者。她说她要回报社会,回报组织,回报患者的厚爱。还反复叮嘱爱人马克强:“万一哪天我走了,把能用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虽然有不少人对此不解,但马克强知道,张笋看待事情时,有一套自己的“沾光论”。“她觉得,用医学知识帮人诊断、开药、嘱咐注意事项,没费多大劲,人家病好后特别感激她,这是多让她‘沾光’的事啊!”在马克强的心中,张笋坚强、乐观、不娇气,总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正是这种态度,让患病后的张笋可以保持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和对患者的无私付出。
“在一切事情当中,要把患者放到最前头,倘若你不把他们看得重于自己,就不配在卫生部门工作,也简直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这是白求恩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张笋行动的写照。
医院院长吴广礼感慨:“张笋是在白求恩精神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人、青年专家,她身上处处有白求恩的影子,不愧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楷模。”
全心全意,一心为民,医德高尚,有口皆碑。这就是张笋,一个普通人民军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17年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