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周兵:还你轻松愉悦呼吸

时间:2014-08-28 11:12:00来源:未知作者:赵梦迪

blob.png

“做医生,就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是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兵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正因如此,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步履蹒跚的老者,都很放心将自己的健康和希望交付给周兵。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让周兵在行医的漫漫长路上收获更多。

幸运踏入鼻内镜领域

在周兵看来,行医之路,容不得一丝懈怠。

1986年,周兵初到同仁医院,和许多同伴一样,他不怕吃苦,肯学习,热心公益活动。1992年,他幸运地被推荐跟随导师韩德民教授学习鼻科新技术——鼻内镜手术,并参与相关科研和临床研究。那时的耳鼻咽喉科,科研和临床水平较低,缺少良好的科研氛围。周兵跟随导师,从筛选患者、手术,到术后随访,如履薄冰。为熟悉解剖,周兵干脆睡到内镜室,研究内镜下的鼻腔鼻窦解剖。他还充分利用手术录像,反复研究、琢磨,慢慢形成了一种细腻和唯美的手术操作风格。

32岁那年,周兵被派到法国凡尔赛医疗中心进修鼻科。由于那家医院的规模很小,周兵毅然出走,到当时法国鼻科协会主席所在医院参观学习。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坐凌晨第一趟公交车,再转两次郊区火车和一次地铁,才能到达那家医院。在那三个月里,披星戴月成了周兵每天生活的写照。

2002年,周兵考取了韩德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2004年,他发表国内第一篇有关复杂额窦手术方式,即经鼻改良Lothrop手术,迄今完成逾200例,围绕该项技术发表一系列研究文章,使同仁医院鼻科团队在国内鼻内镜外科领域领先5年以上,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周主任,我就指望你了!”

在探索医学这个未知领域的道路上,周兵始终将患者当作自己的老师:“是患者帮助我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6年前,患者老丁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北京同仁医院找到周兵。没有熟人介绍,只是当地的医生告诉他,他的病只有周兵教授才能治好。

“乳头状瘤,在额窦里,已经做过一次,这又复发了,左眼睛突出来了。我们那里治不了,医生说只有你能治。”周兵看了老丁带来的CT片子,一下就明白了。瘤子长在额窦,极易复发和癌变,所以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早期发现复发或恶变的关键因素。因为前期手术影响,额隐窝区结构不是很清楚,加之CT扫描的质量也不好,周兵建议老丁再拍片子,这次既然来了,就连CT和MRI(磁共振)一起照。老丁很干脆:“听你的!”

从鼻窦CT的各个层面看,复发的内翻性乳头状瘤病灶基本在额窦里面,额窦中隔受累,且由于瘤子的阻塞作用,左侧额窦外侧继发形成了一个黏液囊肿。这是造成左眼球突出的原因。周兵心里有底了,手术采用经鼻改良Lothrop术式(一种经鼻切除额窦底的手术)。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半年后的一次复查中,老丁说眼睛又疼又胀。周兵发现,患者左侧窦口闭锁了!无奈之下,只能再做手术,没想到老丁非常理解,“就指望你了,你得给我治好啊。”话虽简单,可透出来的期待对周兵来说却是不小的压力。

无论如何,手术必须再做!周兵心里暗暗较上了劲,脑子里立即勾勒出的是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为防止窦口再闭锁,周兵放置一只直径10 mm的硅胶管扩张。

第二次术后,老丁非常积极地来复查,恢复得很好,周兵如释负重。可是例行3月后的复查却让周兵心里一沉。刚刚取出硅胶管的一侧又闭上了,考虑时间比较短,周兵建议马上安排手术,把狭窄的一侧打开。老丁很干脆,做!“硅胶管放置的时间再长一些吧。”这是老丁上手术时的唯一要求。转眼又三个月过去,老丁这次终于没有不舒服。鉴于时间已经够长,周兵和老丁商量取出硅胶管。周兵心想这次应该没问题了吧?应该是,因为之后老丁好久没有再联系他。

一晃就是两年。一天,周兵收到老丁的短信:“眼睛又鼓起来了!”怎么会这样!深深的自责和挫败感就像心头大石,让周兵难以喘息。已经三次了啊!尽管瘤子切干净,从第一次术后就没再复发,即便是窦腔闭锁了也无妨,但囊肿恰恰是发生在额窦的外侧部,内侧一旦封闭,囊肿就会复发,如果不把内侧部总是骨性闭锁的问题解决,就无法建立永久性的通气引流通道,囊肿复发就不可避免,治疗也难称结束。

老丁毅然决定再次到北京,到这个已经做了三次手术的地方接受第四次手术。老丁一如既往的信任,给了周兵莫大的鼓励和信心。为彻底解决问题,周兵仔细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他终于发现前几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骨炎没有控制住,导致术后的增生和闭锁几乎不可避免。后来对老丁的随访结果证实了这个推断。术后一年,患者原来增生的左侧额窦口在取出硅胶管后,没有再闭锁!

手术像绣花般精细

为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周兵每次为患者切除肿瘤都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也就意味着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同类正常手术多得多。

两个月前的一天,一个左侧面部和眼睛严重突起的小女孩,在妈妈的陪同下,慕名到同仁医院找到周兵。两年前,患者出现了鼻塞流涕症状,她妈妈以为是普通的感冒,于是就通过中药调理,但始终未有效果。今年年初,女孩嗅觉开始减退,并日渐加重,之后,左脸开始肿胀、左眼鼓起。

女孩被周兵确诊为“左鼻腔骨化性纤维瘤”。周兵明白,“骨化性纤维瘤”的血供来自颈内动脉,手术过程中很可能大出血。此外,如果鼻腔内的肿物剥离不干净,患者还需进行第二次手术。然而不及时将肿物剥离,小杰将会面临面部严重变形的后果。周兵当即决定为她手术。团队经过4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患者颅内的肿物被完全剥离,鼻腔内也无肿物残留。

1995年,周兵首次通过鼻内镜下手术为患者治疗“鼻窦骨化纤维瘤”。截至目前,该类手术周兵已开展了60余例,很多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在他这里都能一次“搞定”。

辛勤耕耘换取累累硕果

二十多年的行医路,周兵不曾有一丝懈怠,他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为解决难治性鼻窦炎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在前期开展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周兵带领鼻科课题组利用CT扫描等影像检查手段,结合标本解剖及术中对照,对额窦和额窦引流口的解剖特征进行长期研究,最终提出鼻内镜下判断额窦口的局部解剖特征和分型的观点,即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这种分型奠定了鼻内镜额窦外科的理论基础,并在国内迅速推广普及,对提高我国额窦外科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周兵带领的课题组还回顾已经完成的较大样本手术病例,根据不同的病灶或病灶侵犯的范围,提出了经典额窦手术方式(Draf IIb手术)的改良分型和手术适应证,在国内首先提出以Draf III型额窦手术为主的鼻窦轮廓化手术方式。

在今年3月25日召开的“北京市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周兵及其团队的“额窦外科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团队建设中,周兵不遗余力,甚至手把手地、从不保留地教授下级医师做手术,并且鼓励学生们写文章、做实验、勤思考。而对于患者来说,周兵更是最值得他们感激的人。在周兵的个人网站上,经常有患者及家属留言,写下他们对周兵的感谢,言辞恳恳,句句情深。

这就是周兵,一个在患者心中能够担当起“医者”神圣称号的人。


blob.pn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