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新生儿科: 生命初始阶段的守护者

时间:2017-12-28 13:04:35来源:未知作者:张雨

blob.png

从断脐到28天为新生儿阶段,这个阶段新生儿非常脆弱,是人生脱离母体适应外界的第一阶段。新生儿的发病率很高,变化也非常快,平时看上去很常见的症状,如打喷嚏、感冒等,新生儿很可能第二天就转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救治难度大。

新生儿科医生作为生命初始阶段的守护者,肩负着比其他医生更为艰巨的使命。


“新高重”是新生儿科的突出特点

医师报:相对于其他专科,新生儿科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封志纯:学科新、要求高、病情重。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向记者介绍道,新生儿科的特点首先是“新”,20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出现。

早先由于我国经济条件有限,成人的疾病诊疗都还不完善,完全无暇顾及新生儿,以至于解放前我国新生儿的死亡率达到20%,80年代虽然已经降到3%左右,但依然很高。

封志纯表示:“新生儿的死亡率在婴儿的死亡率中占到2/3。婴儿死亡率是国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降低婴儿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其意义重大。”

由于新生儿发病率高、变化大,故此对于医生和科室的硬件配置要求都非常高。新生儿科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称为NICU,医生的知识面要广。其他专科医生或许只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专业范围内,而新生儿科则完全不同,新生儿疾病往往是全身性的,很可能今天是呼吸问题,明天就转变成神经、消化等问题,甚至一天内从早到晚病情都在发生变化。NICU中多脏器衰竭的患儿比重很大,医生要求掌握相对全面的知识,熟练的插管、器械操作,及快速机敏的反应。因此,新生儿科的医生说话办事都很干脆利落。

封志纯认为,在每家医院都设置NICU是不现实的,NICU只能放在城市大医院中。一方面是因为NICU的医务人员需要专门的培训和过硬的素质,而大医院有着更好的培养环境;另一方面,二级医院以下的医疗机构遇到的严重新生儿问题较少,不能充分发挥NICU的作用。同时,NICU要求有特殊的转运系统,必须由新生儿科完成,必须要有新生儿科的医生和护士参加,风险高、难度大。因此完备的新生儿转运网络也是新生儿科的突出特点。


培养计划要根据需求层次确定

医师报:新生儿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如何推进?

封志纯:要着重强化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点带面。

儿科医生少是当前医疗卫生界不争的事实,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新生儿科医生虽然也很短缺,但在儿科医生中相对好一些。封志纯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儿科医生仅10余万人,新生儿科医生为1.3万人,占比超过10 %,但总体还是短缺的。”因为培养一名新生儿科医生的周期相对较长,按照正规的专科医生培养程序,5年本科、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2年专科培训,至少要10年,再加上需要更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培养一名新生儿科医生难度大。

在封志纯看来,国家应关注儿科医生的培养和就业的问题,并给予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其次,面对当前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常规的方式很难解决燃眉之急,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来确定培养计划,“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医院,需要的医生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定向培养医生的过程中应考虑分层教学,定制定向,以保证基层儿科医生的质量。”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人才能否获得更好的培养,关键还要看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封志纯指出,学科带头人要胸怀宽广,放手带人。

“学科带头人要营造一种氛围,不能像‘武大郎开店’那样容不得人。因此,学科带头人应是‘四者’。首先是医者,作为学科带头人,业务必须足够过硬;其次是学者,除了能看病外还要能做学术,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这不仅适用于大医院,小医院也同样如此,医生如果不去做学问,水平很难提高;再次是行者,做事一定要身体力行,必须扎根临床,与患者打成一片;最后是智者,胸怀一定要宽大,能有容人之量。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称之为是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进步、人才成长。”封志纯说。


未来要重视高精尖  更要重视平衡

医师报:新生儿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封志纯:普及、推广技术,让专业队伍规范化、精细化。

“尽管目前我们掌握了新生儿科全球发展的最精尖技术,但我们仍然面临学科技术待普及的问题。”封志纯说,当前我国面临着东部西部、城市农村、不同医疗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目前需要做的,首先是将技术推广到更多有需求的地方。 

其次,部分工作,如科研等方面做得并不精细。封志纯解释说,这主要是学科本身的发展历史还很短,以及一些医务人员没有形成科学地去做研究的习惯导致的。故此,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大会上,讲课内容以基金申请、临床研究、SCI论文撰写、新生儿外科、协作网数据库等问题为主,目的就是提高大家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

必须重视基础研究,但一定要围绕临床来解决问题,为临床服务。封志纯表示,西方发达国家在科研上做得极其精细,有时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但我国还需要将精力放在一些影响死亡率和生存质量的瓶颈问题上。

此外,感染问题在新生儿科是个永恒的话题。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被感染的风险甚高,因此今后在感染方向的发展会大有可为。封志纯说。


专委会变分会  助力新生儿科更好发展

医师报:如何更好地推进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发展?

封志纯:强素质,健组织。

对于整个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封志纯有着自己的展望。“今年我们将面临换届,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名称的修改。我们现在名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虽然和其他专科医师分会同属中国医师协会的二级组织,但名称不同则工作的空间有所不同。分会是医师的专科组织,而专业委员会则是学科交叉的组织。新生儿科是正规二级诊疗科目,因此应该作为分会出现。”

二是发展会员。目前全国有新生儿科医师1.3万,封志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新生儿科医生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三是推动各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的成立。组织的健全对于推动整个新生儿科的建设大有裨益。四是大力发展三级机构。在今年的新生儿科医师大会上,封志纯采取了简政放权的措施,让各个专家委员会组织各自分论坛,多个分论坛同时召开,会后再将各分论坛的组织规模和听会人数进行通报。如此,各个专业组之间有了对比和竞争,将更好地促进论坛的组织和发展。

666613127165444301.jp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