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游刃肝胆胰外科的谦和战士
他是吴孟超、黄志强两位元老级院士的学生,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但他总说:“这是我的幸运。”
他开创了国际上腹腔镜治疗肝胆胰肿瘤多项首例,但他总说:“做手术并不是为了首例,完全是从患者利益出发的。”
他是全国肝胆胰肿瘤外科领域有名的“快刀手”,但他总说:“快只是对解剖更熟悉些,快并不是目的。”
他在刚步入外科时给自己定下了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最低目标是当一名外科医生,最高目标仍然是当一名外科医生。
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他虽不是院士,但却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他就是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教授。谦和、低调是刘荣教授留给记者最为深刻的印象。
从不想学医到师从两位院士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幸运,有幸师从肝胆外科界两位院士学习,没有他们的悉心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刘荣教授起初的梦想并不是做一名医生,由于高中时在物理、数学方面甚为突出,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曾是他的梦想。
1981年,刘荣考入了兰州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当时我国肝脏外科还很落后,一旦出现肝癌患者,作为医生的刘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患者痛苦地逝去,自己却无能为力。由此刘荣正式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在了肝脏外科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我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学生。
在吴老的指导下,刘荣对肝癌的发生和转移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首先研究了EGFR、DCC、CD44、APC/MCC和人肝细胞癌临床特征间的关系,表明CD44在早期肝细胞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博士毕业后,刘荣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跟随我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继续学习。黄老对于刘荣的培养是手把手式的临床手术技能的培养,刘荣直言:“在遇到高难度手术时,黄老都会作为我坚强的后盾为我护航。即使他只是坐在旁边,我的心里也会非常踏实。”
作为两位元老级院士的学生,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刘荣教授因此十分珍惜:“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幸运,有幸师从肝胆外科界两位院士学习,没有他们的悉心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坚实基础造就诸多创新术式
我们不是为了首例而首例,我们只是做到了从病情出发、从患者利益出发,一不小心竟做出了不少首例。
6月9日, 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刘荣虽不是两院院士,但却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刘荣开展的手术中,国内、国际的首例术式加起来共有几十例之多。
国际上肝脏切除已经开展了100多年,但大都采取阻断肝门的方法来切除,刘荣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出血问题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闭关修炼”,刘荣发现,可以将肝脏内部的血管分离出来,找到病变部位两端的血管并分别将其阻断,中间的切除便不存在出血问题了。这一过程讲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2002年,刘荣尝试性地做了一例以此理论为基础的手术,大获成功。这项手术也成为国内首例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并获得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不仅如此,该手术理论甚至改变了国际上肝脏切除的方法,颠覆性的革新使之成为影响国际的肝切除技术。
2009年,一名44岁的女患者被发现肝脏左叶多发血管瘤5年,而且合并胆囊结石。为减轻患者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刘荣教授在术中利用肚脐这个天然瘢痕,为患者设计了一个长约2 cm巧妙的隐蔽手术开口,术后看不到明显的伤痕,美容效果非常好,同时大大降低了切口感染等腹壁创口并发症的发生。
当此消息被媒体报道之后,刘荣才发现,原来目前国内外仅有个例肝囊肿开窗和少量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简单手术的报道,尚无肝脏切除的报道。他无意间又创造了一个“第一”。
作为世界首例单孔后腹腔镜胰腺手术的受益者,患有胰尾胰岛素瘤的贾女士对于刘荣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整个手术耗时不足90分钟,术中出血20毫升,手术切口仅有2.5厘米,肿瘤完全剜除,第二天便可下地活动了。
刘荣向记者解释到,长期以来,后腹腔镜手术和胰腺手术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和“雷区”,两者结合进行的术式更是鲜有人尝试。其原因是,人体胰腺后方没有自然腔隙,对于“无孔不入”的腹腔镜技术而言,找不到“孔”,也就“无路可走”;另外,由于胰腺位置深、毗邻脏器和血管复杂,以及术中出血及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90%的胰腺手术仍是采取传统方式进行。
一次某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时损伤了胰腺,请刘荣去会诊。回来后,他便意识到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所走的“路”可以借鉴。贾女士因此幸运地成为世界首例单孔后腹腔镜胰腺手术的受益者。
游刃有余的“快刀手”
手术速度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手术质量和安全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因为手术技术娴熟,很多人称赞刘荣为“快刀手”。以胰十二指肠切除为例,这是腹部外科最复杂、程序最多的手术之一,而刘荣教授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这全部取决于刘荣教授对解剖的熟悉,因为这样的手术刘荣教授每年要做100多例。
刘荣对于解剖的了解就如同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但他却说:“手术速度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手术质量和安全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手术速度的提高,不应该由牺牲手术质量来实现,而是应该从小做起,思路清晰,没有无用动作,做好每一步来完成。”在刘荣教授眼中,每台手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手术不应有比赛,每一台都不同,每一名患者都有其不同的背景,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绝对意义上的‘完美手术’是不存在的。”刘荣说。
唯一目标:当好一名外科医生
我有一个最高目标和一个最低目标,最低目标是当一名外科医生,最高目标仍然是当一名外科医生。
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大家的欲望似乎也在逐渐膨胀。但刘荣想要的却并不多,因为他只是想做一名外科医生而已。
刘荣在步入外科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一个最高目标和一个最低目标,最低目标是当一名外科医生,最高目标仍然是当一名外科医生。作为最高目标,我希望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为患者解除疾苦;作为最低目标,仅仅要求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权利。”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刘荣,依然将此作为自己的目标。
然而,这样的目标说易,很容易做到;说难,却是上无止境。
如今,刘荣一年大约完成600多例大型手术,即便如此,他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他不甘心做一名手术匠。
“‘匠’和‘家’是有区别的,一个赶量,一个赶质量。手术匠只是做好自己就好了,而手术家不但要自己会做,还要教会别人做;每天都在进步的是“家”,而每天循规蹈矩,即使十年如一日,也仅仅是个匠。”刘荣谈到。
刘荣带教的学生发现,如果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时会发现刘教授所做的同样的手术又不一样了。实际上这正体现了刘荣无时无刻的创新精神,因为他时刻在想着如何能让手术变得更简洁一些、效果更好一些、让患者获利更多一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