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仙芝:守望奇迹的天使
“最高兴的事,就是患者好了,科研论文发表了,学生成长起来了,除此之外,我真的想不出让我更高兴的事情了……”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段仙芝教授说这句话时,充盈的幸福感写满她的脸庞。尽管已经退休,却仍然忙碌在妇产科临床一线,她说——我这辈子做妇产科医生,真的充实又快乐。
从医40来年,段仙芝先后诊治妇产科患者50余万人,行妇产科手术2万余例,主持过9项重大科研课题,参与了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著有多部学术专著、60余篇妇产科专业论文,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欣闻段仙芝荣获第五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医师报记者走近段仙芝,听听她的故事。
听婴儿啼哭的幸福
回望生命之初,蒙古大草原给了段仙芝一生品性最纯粹的熏陶和涵养,如今花甲之年的她乡音犹在,言辞举动依然流露着纯朴的厚道与宽广的善良,携有草原气息的独特魅力。小时候,段仙芝在牧区常亲见结核病患者饱受疾苦甚至死亡,成为她从医的最初启蒙——我想当医生,帮人们解除病痛!
“她想上学,那就让她上吧!”父亲的这句话,让生活在本不提倡女孩读书的大家族中的段仙芝开启了求学之路。二年级时,段仙芝成为了班里唯一的女学生。6岁时,她开始“跑”着上学,因为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往返有15公里的路程。
1965年,段仙芝成为了当年当地唯一考上中学的学生。高中毕业返乡,她在旗县的卫生所做起了护士,颇受当地老乡们欢迎——“我们都找她扎针,又快又不疼”。因为年年被评优秀,几年后,卫生所将唯一一个大学报名名额分给了段仙芝,这样兜兜转转,她进入了大学。
在那里,段仙芝接触到了让自己倍感奇妙的妇产科学,可以见证生命的喜悦、守护女性的健康。她说,产科是两个细胞结合孕育生命的摇篮,是人之初生命诞生的起始,是冉冉升起的希望。妇产科医生正是守望这一奇迹的天使。她从神圣的工作服里看到了温情、爱心和责任,学习起来似乎比其他同学更卖命,阅读一本本厚实的专业书,理解背诵一段段内容,一遍遍琢磨复杂精妙的人体,实习一结束,段仙芝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妇产科。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医院的产科病房,她接生了工作生涯中的第一个孩子。最初内心的紧张、害怕,不断安慰产妇的疼痛,时刻注意各种仪器、仪表盘的数据以及产妇的症状,直至听见婴儿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段仙芝所有的辛劳似乎一瞬间全部化为了难以言表的喜悦和幸福。
医生要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路走来40余年,这样的喜悦和幸福其实并不轻松。面对着从医的艰苦付出和清苦奉献,段仙芝选择了“坚持”。每当自己从死神手里抢回的生命回归社会,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脸上浮现的希望,每当听到患者朴实而真诚地感谢,段仙芝觉得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她说,这是患者对她最高的奖励。
有一次,一位内蒙古产妇发生了子宫破裂,送到段仙芝眼前时,胎儿已经窒息死亡,产妇也因失血过多休克。紧接着,争分夺秒,手术,取出胎儿,摘除子宫,缝合止血,段仙芝拼了全身力气,最终把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产妇抢救了回来。
一年后,这位产妇带着家乡特产来看望段仙芝,言语间充满了感激,可段仙芝心里并不是滋味,“当时有些治疗措施还可以再琢磨琢磨,这样你术后那几天可能就不会发高烧的……”
听完这番话,产妇脱口而出,“可是您又不是故意的啊,您当时不知道那样处理会更好啊……”这句话,段仙芝记了一辈子,无法忘怀如此美好的患者和如此动人的安慰。
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和患者发生过一次纠纷,她说,做医生一定要从患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尽量达到患者的理想,和患者成为朋友、亲人、兄弟姐妹,以心换心。
只有同情是不行的
当年,段仙芝还是年轻大夫时,也曾有过于浓重的情绪化色彩,看着患者被病痛折磨,禁不住产生深切地同情。科室老主任语重心长地提醒她——作为医生,只有同情是不行的,你得长本领,去治疗、去帮助。
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段仙芝入了心。她刻苦钻研、专注临床,一份份厚重的科研资料,一天天没有节假日的工作,甚至大年三十晚上也常在医院度过,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请假,怕给同事增加过多地负担,更怕自己的患者未能及时跟进。晚上睡觉时,她的脑子也停不下来,不断思考治疗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若有灵感或者火花闪现,不管夜里几点,她立即起床将感悟记下,并尽快付诸研究。
1984年,段仙芝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获得“计划生育手术986例无事故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奖”等,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期间,段仙芝力争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服务,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为患者节约治疗费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多次被评为“医德医风标兵”。
2003年,SARS来袭,内蒙古地区属于重灾区,段仙芝不畏艰险,先后奔赴8个盟市,在临床一线进行抗击非典的专业督查与指导。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期间,段仙芝推进了当地围产工作的新飞跃,增添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水平,科室业务水平和经济收入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担任妇产科主任期间,段仙芝还积极推进新技术医疗项目,开展了薄层液基细胞学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宫颈病变筛查。她亲自在内蒙古12个盟市、38个旗县、96个乡镇苏木,应用多种方法,主持并开展了宫颈病变筛查项目,历经12年,筛查女性20万余人次,取得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和积极的社会效益。大规模的筛查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女性的防病意识,为少数民族地区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对有效预防和降低内蒙古地区宫颈癌负担和经济负担具有长期的民生效益。
我深爱着妇产科
段仙芝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儿一女。作为母亲的段仙芝一直保有一股拼命工作的劲头儿,这几乎伴随着孩子们从小到大的成长。她至今还记得在命题作文《我的妈妈》当中,孩子们写道:
我的妈妈,每天忙忙碌碌,早上5点就起床,上班一直到深夜,很多患者都需要她……
时间久了,孩子们也会抱怨——我们连你的学生都不如,你对学生那么温和,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们多多了。医生这么忙,我们以后可不当医生。
“医学就是这样一条漫长、艰苦、繁琐和坎坷的道路,它需要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继续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许多急重医疗诊治抢救工作,进行艰苦的学习和锻炼。”段仙芝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妇产科医生,我常常不能过规律生活,常常牺牲个人时间、生活、乐趣和家庭利益。”
此时,她只能静下心来,追问自己到底学医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患者,性命相托之事必须竭尽全力。
妇产科急诊夜诊多,尤其是节假日,段仙芝经常被深更半夜的急救电话铃声惊醒,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处理病情。有时,夜班之后连续白班,会连续工作48小时甚至更多。如果是妇科肿瘤或疑难手术,还要在手术台前一站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今日今时,依然如此。
生活中,段仙芝常常被家人“挖苦”,笑称为“傻瓜”——只顾一头扎进工作,不管付出与回报,一心一念都是患者、治疗和治愈患者后的满满的幸福感、价值感。“我喜欢这样心无旁骛地做医生,怎么办?”段仙芝自嘲似地反问道。
她说,支撑自己从医几十年走下来的精神力量,就是“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因为我是一名妇产医生!我深深地爱着妇产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