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耕耘输血医学“处女地”
走进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走廊两侧规整有序挂放的宣传展板,让人仿佛沐浴在1818年至今近两个世纪的输血医学发展长河,领略着近年中国输血医学取得的斐然成果,感叹于“输血人”的默默坚守与厚积薄发。
传统观念认为“不起眼”的输血医学到底蕴含多大的魅力和潜力,从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的输血渊源可见一斑。进入输血领域前,他在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先后从事生化、药理专业工作多年,并已获诸多殊荣。2007年,他转而成为“输血人”,很多同行百思不得其解,在他们眼里输血科就是配血发血,毫无前途可言。“我和别人的视角有所不同,我把血液看作一个特殊的药物,我看好这一学科的发展。期待更多相关学科同仁、年轻医生的加入与协作,至今它仍是一块‘处女地’!”汪德清无悔当初的抉择。
解决供需缺口 从规范用血入手
记 者:国内临床血液供给现况如何?
汪德清:规范用血可一定程度缓解入不敷出。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用血量约4200吨;保守估计,临床实际需求量超过6000吨,二者缺口巨大。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认为,年人均用血量达8 ml即为不缺血状态,然而国人相应数字仅1.6 ml。不乏献血量不足的上游原因,中国千人口献血人数为8.4,发达国家普遍高于50,香港地区为30;下游不合理用血也难免推波助澜之嫌。要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临床医生和输血同仁还需多从自身下手。
目前国内兼备采供血职能的输血科有40余家,具有大规模采血能力者不足5家。“经数年对上下游顽疾双管齐下,解放军总医院已由往日70%院内用血经血站配给的‘供血大户’,一举成为超过80%院内用血自给的‘省血标兵’,极大缓解了北京市早已入不敷出的供血紧缺。”这是汪德清团队的傲人成绩。
建立会诊制度 规避不合理用血
记 者:现有哪些常见不合理用血现象?
汪德清:主要是误解误判血液成分的实际用途,输血科会诊十分必要。
输血科会诊应纳入临床常规,为选定成分、拟定备血量、监测疗效等提供循证佐证和专业建议。“建立会诊制度,主要是通过专业考量,规避临床经验性用血误区,如非适应证输血、无效输血和不安全输血等,并不失时机、假以时日地渗透输血医学理念,为临床治疗保驾护航。”汪德清列举了常见临床用血误区。
混淆全血概念:联合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等同于全血吗?这并非简单的加法题。保存条件迥异使二者所含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大相径庭,如生理状态的全血循环在37℃,体外红细胞应保存于4℃,血浆保存温度设定为-20℃。简单的混合输注不仅无法达成预期临床效果,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滥用血浆:不少医生用它替代白蛋白甚至红细胞,最常见现象为搭配红细胞常规输注。血浆主要用以补充凝血因子,有新鲜冰冻血浆(富含所有稳定和不稳定凝血因子)和普通冰冻血浆(不含不稳定凝血因子Ⅴ、Ⅷ)两种,需求量大的血浆置换时可予后者。需补充凝血因子时,常用推荐用量10~15 ml/kg。
无效输注血小板:250 ml单采血小板含量为2.5×1011,质控良好,目前推荐优选。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时,忽视血小板抗体检测常是无效输注的元凶。现建议输注2~3次即需检测,一旦血小板抗体阳性,应予特配血小板。
技术管理并重 沟通协调有技巧
记 者:输血科有哪些特质?
汪德清:输血科讲究技术与管理并重。
与临床科室更注重技术规范与研发不同,输血科强调技术与管理并重,既要用好血液成分,还需与各科室协调沟通,管理职能凸显。“只有管理到位了,才能让医生放开手脚钻研业务。”汪德清如此说到。
目前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医技人员74名,此规模在国际国内均属少见。对于如何管理、壮大输血队伍,汪德清自有心得。
第一,充分发挥输血科职能。输血科人员只有具备令临床医生信服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才能切实协助、指导临床工作。
第二,积极探索临床医生认同的可行性合作模式。制定输血规范时,输血科人员在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科室的实际进行综合决策。
第三,开发、借助计算机软件管理工具。循证医学和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管理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必然途径。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临床输血智能管理概念,现已完成相关软件开发。
挖掘学科潜力 多角度延伸服务
记 者:输血科目前和未来的临床角色?
汪德清:已从库管员、协调者转为治疗者、指导者。
即使现在,仍有人将输血科视做血液仓库或中转站。事实上,除集检测、储备、评估、指导功能于一身外,输血科还兼具治疗属性。如何充分发挥血液成分的临床价值是输血医学发展的着力点。有学者称红细胞的免疫黏附、免疫调节作用不逊于白细胞,但目前只使用携氧功效;血浆凝血因子成分的治疗功效也尚未充分开发;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以献血者所献血液制备血浆为包装单位,无法规避部分血浆成分(血管生成因子等)诱发受血者隐匿性疾病风险;年龄、激素水平、药物等对疗效的影响,都是实现“安全、精准、个体化”输血必须解决的课题。
目前,输血科的临床角色已悄然转变,从库管员、协调者转为治疗者、指导者。“临床输血多局限于利用红细胞携氧功能,血浆、血小板的止血收益等,实际上输血科还可以深入挖掘各血液成分的自身价值,创新研发针对性配套产品……输血科的未来不可估量。”汪德清深感责任重大。
怀揣输血梦想 打造一体化平台
记 者:可否描绘输血医学愿景?
汪德清:实现临床安全、精准、个体化输血。
汪德清满怀憧憬,“每个输血人都有一个梦想,即期待实现安全、精准、个体化输血,期待创立医教研一体化临床输血中心,期待中国的输血医学走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实现梦想,还需从脚下做起。一要健全学科体系:建立医教研一体化输血中心,既服务临床,又开展转化研究;二要完善实验室检测:充分整合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构建操作便捷、检测精细、结果准确的新模式,实现以抗原鉴定为核心的“精准配血”;三要加强输血前评估:现有指标少而单一,亟待研发检测设备、组建参数模块和编写公式,实现“准确判断血液成分功能需求”;四要“创建多中心输血研究联合体”:建立并分享数据库,实时掌控现况、发展动态,服务于决策部门和临床研究;五要走出国门,与世界融为一体:尽管国内部分医院、局部领域已与发达国家不分伯仲,整体水平仍差距显著。
2014年,分会重点工作为输血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布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输血科版),形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疑难疾病输血共识,完成分会网络改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