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妙:生命不可复制 努力争取生机
17岁,因爱那一袭白衣,考入湖南医学院,开启从医之路;
22岁,任职湖南医学院附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前身)麻醉科;
26岁,跟随导师徐启明教授参与建重症医学科(ICU);
35岁,赴津巴布韦执行两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援非任务,保障当地居民健康;
38岁,获得主任医师及教授职称;
49岁,再战非洲,前往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在非洲一线坚守37天,直至国家召回;
53岁,从医三十余载,始终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不负患者所托,使众多三湘父老起死回生,无愧于初心。
寥寥几笔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ICU副主任徐道妙教授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一带而过,看似风淡云轻。然而,徐道妙30余年的从医旅途中,其惊心动魄的经历和对患者无私的付出却无法随风流逝。
抗击埃博拉 援非勇士再出征
2014年2月,埃博拉肆虐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先后倾覆。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公报统计,截至2014年7月27日,上述西非等国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感染病例1323例,其中729例死亡。
医学救助和爱心没有国界。经国家卫计委统一部署,曾于2000年初赴津巴布韦执行两年援非任务的徐道妙成为卫计委及医院的最佳人选。接到电话,他深知任务的艰巨和危险,“舍我其谁?!”他力排家庭及亲友反对,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依然义无反顾前往,其与同院感染病科的沙新平副教授以及长沙市疾控中心主管医师张恒组成的医疗队成为我国首批医疗救援专家组进驻非洲,参与抗击闻所未闻的夺命埃博拉。
2014年8月16日上午11时,徐道妙等人从长沙出发,经北京、巴黎转机,于当地时间8月17日17时抵达疑似感染埃博拉出血热人数最多的塞拉利昂。
为当地华人带来希望
“在非洲,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语言,而是当地落后的基础设置、薄弱的医疗卫生环境。”徐道妙告诉医师报记者,塞拉利昂当地非常贫困,医院只相当于我国上世纪70年代乡镇卫生院的水平。“医院里的大型仪器、手术器械、消毒水,甚至一次性的手套和口罩都来自于中国援助。在这样条件下,防控埃博拉无疑是非常困难。”
然而,一清二白的现状并未打消徐道妙等人的工作热情。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后,还未来得及熟悉环境及舒缓长途飞行的时差劳顿,徐道妙队长及其他几名队员就接受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赵彦博大使的召见,并请领任务;在中国和塞拉利昂卫生部门的协调下开展排查埃博拉病人,并围绕个人防护、疫情防控、消杀技术等方面工作。
届时,埃博拉爆发,在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撤离本国侨民时,中国湖南建工集团营地、中成套马格巴斯糖厂、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人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力所能及地维持着塞拉利昂的正常生活。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之战初始,大家都非常恐惧和无助,为此,面向中国工人和当地华人的抗埃防疫培训成了医疗队上下和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非常关注的事情。
事不宜迟,徐道妙等人迅速对当地中国人进行埃博拉知识的宣教、培训。在驻塞拉利昂大使赵彦博的积极协调下,徐道妙等人深入中资企业,对当地上千名中方员工进行了埃博拉和高发传染病的防控培训,现场演示口罩佩戴、手套佩戴以及手卫生,详细解答员工所关切的医疗问题。
中国医疗专家组的疫情防控指导,使当地华人对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增强了他们抗击疫情的信心。一名来自湖南的工人高兴地说:“之前埃博拉疫情传得很厉害,我们吓得都不敢出门,经专家这一讲,我们就不慌了。”还有来自安徽的工人同样表示:“感谢祖国,在危难的时候没有忘记我们。”医疗队的到来为当地华人吃了一剂定心丸。一名河南籍大厨在中秋节时,特意制作了月饼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帮助。
此外,徐道妙等人每天都会收集埃博拉以及当地流行病的特点和资料,定期发送给国家卫生部,为下一步来非支援的医疗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37天后,由59人组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由59人组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抵达塞拉利昂,正式接手疫情防控。徐道妙3人在完成交接后,也宣告他们在塞拉利昂的使命结束。
多年来,徐道妙始终兢兢业业坚守岗位,除了繁忙的工作外,他还曾参与2018年9·12衡阳恶性驾车伤人案、2014年新疆暴恐、禽流感、手足口病及多次省内外灾害性事件的应急救援事件。他常说,作为医者,主要战场在病床边,治病救人,责无旁贷。虽身在重症医学科,见惯生死,但他依旧敬畏生命。“生命不可复制,只要患者还有一口气在,我也会竭尽所能地为他争取生机。”徐道妙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