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中国胸腔镜外科领军人
时光回溯到整整21年前。1992年11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手术台前,无影灯旁,在美国专家指导下,王俊第一次尝试用胸腔镜器械而不是自己的双手进行手术操作。这也是中国胸外科医生的第一例胸腔镜手术。
时年29岁的王俊当时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完成的这台全国首例胸腔镜手术,只是他未来职业生涯中众多“全国第一”殊荣的开端。尚未而立的他大概更没有想到,正是这台中国胸外科真正意义上的首例微创手术,引领着我国胸外科迈入了胸腔镜外科这一全新“蓝海”,昭示着胸外科的发展方向。
披荆斩棘 从“单项冠军”到 “十项全能”
胸腔镜技术最适合治疗气胸,但当年从未听说过胸腔镜为何物的患者大多对王俊直接说“不”,很多同行也对这项新生事物心存质疑。王俊想出了对策:天天晚上加班在急诊室等气胸患者,这样的患者因时间紧迫,更容易接受胸腔镜手术。
在王俊的精心治疗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认同这种切口小、恢复快、疼痛少、住院时间短的新技术,随着病例数量的不断积累,他的手术操作也越发成熟。得到患者的好口碑之后,王俊开始在学术会上耐心向同行讲解胸腔镜外科的优劣得失,并“用手术刀说话”。
赢得业内外认可之后,王俊率领团队又在国内最先开展了胸腔镜下的胸膜活检、肺部结节切除、心包开窗、纵隔肿瘤切除、胸膜纤维板剥除、胸腺扩大切除、食管癌根治切除等一系列微创新术式,使得越来越多原本需要开胸才能完成的胸外科手术,在胸腔镜下顺利实施。由此大大拓展了胸腔镜外科的用武之地,实现了从“单项冠军”到 “十项全能”的飞跃。
1997年,王俊在自己34岁那年获得了国际胸外科界最高荣誉——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颁发的格拉汉姆奖学金。每年全球范围内,仅一人能获得这个奖学金,专门颁发给具有成为未来国际胸外科领导人潜质的中青年医生。这一国际殊荣更激发了王俊在胸腔镜外科领域不断攀登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摘取桂冠 从“不可思议”到“游刃有余”
不断成功使得王俊的胸怀更加宽广,开始尝试挑战更险峻的山峰。在他看来,随着胸腔镜手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传统开胸手术的领地已逐步让位给更先进的胸腔镜手术。胸外科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般的实质性变革。
由于肿瘤外科学近乎严苛的“无瘤操作”,开胸手术一直是肺癌的唯一术式,因此胸腔镜治疗肺癌曾被认为“不可思议”。在非直视的情况下,要严格遵循肿瘤外科学原则,完整地切除肿瘤、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同时还要避免种植转移,怎么看似乎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面对肺癌手术这一胸外科的“主战场”,王俊迎难而上,在国内率先探索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可谓是胸外科微创领域的巅峰之一:手术操作难度大、技巧要求高,特别对中国患者而言,因体型和淋巴结炎性粘连重等原因,其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远远超过国外患者。面对这样的硬骨头,王俊结合我国患者特点,历时近20年建立了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标准化流程,创建了双手同向双交叉操作的全新手术方法——王氏手法,手术速度和安全性明显提高。他究竟是如何险中求胜的呢?
王俊分析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40岁以上年龄组迅速上升,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这些中老年肺癌患者多在幼年时期患百日咳、肺结核等肺部疾病,造成肺门淋巴结异常增生。空气污染、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也使中国肺癌患者肺门淋巴结异常增生和肺门结构纤维化程度比欧美人群要严重很多,手术中常常会碰到粘连重、钙化多的棘手病例,就好像血管外拴了一圈地雷。肺门处异常增生的淋巴结给手术带来了极大风险——肺门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厚度仅有下肢等外周血管的1/4,在分离血管外粘连在一起的淋巴结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胸腔大出血,危及患者性命。
对此王俊独创了血管鞘膜内游离法,“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只要打开肺门血管鞘膜,附着其上的淋巴结也就随之脱离下来,这就如同将血管的最外层沾满污垢的“外衣”脱下。为了方便清扫淋巴结,王俊还创立了单向“隧道式”分离手法。手术步骤和技术的改进,使胸腔镜手术变得更快捷,出血少,且肿瘤治疗更加彻底。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胸外科主任斯蒂芬·杨、克里夫兰医学中心胸外科主任托马斯·赖斯等国际顶级专家看来,观看王俊的手术更像一种享受,那是“国际一流、‘艺术’般的胸腔镜手术”。
2006年,王俊首次在全国胸外科年会上报告“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他演示手术的录像让国内外同道感叹,原来胸腔镜下手术也能做得如此精细入微!那些关于胸腔镜治疗肺癌是否安全、是否彻底的疑虑自然散去。1年后,胸腔镜手术正式写入美国国家癌症治疗网络(NCCN)的肺癌诊疗指南,成为毫无争议的肺癌治疗“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目前,王俊团队施行的肺癌手术中85%以上都是在胸腔镜下完成的;而他本人完成1例周围型肺癌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往往仅需1个小时。
“十年磨一剑”,如今王俊团队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成功率已从过去的约70%提高到95%以上,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3年总生存率和耐受术后全程化疗比例等方面,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目前,该标准化流程和手术方法已被国内近90%胸外科微创中心采用,成为当之无愧的肺癌微创治疗的“中国方案”。为减轻患者负担、降低手术成本,他们还开发了自制简易打结器、简易滑石粉喷洒装置和胸腔镜取物袋等,替代相应进口高价一次性耗材,20年来,共节支2300余万元;根据国人胸腔解剖特点研制成功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器械,用于替代进口手术器械,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凭借着卓越贡献,王俊领衔的“中国肺癌微创诊断和治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今年年初荣膺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肺癌诊疗界有史以来唯一的国家级成果奖。
心无止境 从“一枝独秀”到“桃李天下”
让更多同行掌握先进技术、使胸腔镜技术服务更多患者,是王俊不断创新的根源和追求的目标。1994年,刚刚崭露头角的王俊便创办了“首届全国胸腔镜外科学术交流及技术演示会”。此后每年定期举行,几十期培训下来,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近2000名高级胸外科医生在此受训,各地知名的胸部微创外科专家80%以上出自于此。这一继续教育项目早已成为我国胸外科知名的“国家级品牌”。有学员开玩笑说,这里就是胸腔镜外科的“黄埔军校”,戏称王俊为“王校长”。
当年我国能开展肺癌微创诊疗手术的医院只有个位数,而在王俊团队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已有436家医院能够开展这一技术,受益患者超过200万人次。2010年,他们又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数据库,供多家协作医院共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直径肿瘤手术和术后化疗等国际领先的探索研究。
在王俊看来,如今单纯从技术层面纠结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等问题早已过时,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胸腺切除、食管癌切除等复杂手术已成为临床常规术式。在胸外科的“主战场”——肺癌,胸腔镜除了能完成常规的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外,还可以完成更复杂的支气管成形和部分胸壁切除。
目前,在所有胸外科手术中,有80%以上都可以通过胸腔镜完成。不仅如此,胸腔镜技术甚至拓宽了传统胸外科的应用范围,如诊治顽固性胸水的胸膜活检和胸膜固定术,以及治疗手汗症的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等。由于传统开胸手术会带来的巨大创伤影响了这些疾病的治疗,而胸腔镜技术的应用才使这些疾病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
正是基于这些对未来胸外科发展趋势的透彻认识,王俊有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也希望自己的团队能不断超越自我,把中国胸腔镜外科的蓝图绘就得更美。 “1992年,对于中国来讲,是改革开放的转折点;对于世界胸心外科发展来讲,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所以我很幸运,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了一件对自己和中国胸外科事业正确的事情——引进胸腔镜技术并开创中国胸部微创外科专业。所以,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世界胸外科发展的受益者。”
如今的王俊颇具声望。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胸外科学系主任、863首席科学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教授、博导等诸多光环之外,一系列国际头衔也凸显着这位“中国胸腔镜外科第一人”的学术地位——世界华人胸腔外科学会会长、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亚洲主席、世界最权威的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唯一中国编委,世界肺癌领域权威杂志《肺癌》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编委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