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葛建军:我有一个梦想 让父老乡亲享受国际化诊疗

时间:2018-11-27 12:23:00来源:未知作者:宗俊琳

 

儿子死了?

一位衣着简陋的乡村老父亲站在年近20岁儿子的病床前,抬起头无助地望了望葛建军,泪流满面。这一望,让20多年后的葛建军再忆起当年那名与自己年纪相仿、称兄道弟的法洛四联症患者,仍忍不住眼圈泛红,声音颤抖。

如今的他,已是知天命之年,身为安徽省心血管外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安徽省立医院心外科主任,在此后近30年的医疗生涯中,几乎拼尽了全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契机中,带领着安徽省心脏外科事业突飞猛进,尤其引领着安徽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不停跳)、各种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含胸腔镜微创)、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矫治手术(含胸腔镜微创)、胸部大血管手术以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方面的独立自主、全面发展。

他说,我做的所有事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患者活下去。我有一个梦想,让安徽的父老乡亲一点不差地享受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心脏病救治和照护。

二十多年前无助的一望在心底烙下疤痕

“人家法洛四联症,手术以后怎么就能活,我们的患者为什么一个一个地死去?”当年,刚进入心外科工作的葛建军,作为年轻的管床大夫,接到了一名20来岁的患者,虽然患有法洛四联症,但小伙子阳光、开朗,不久就成了病房里的“开心果”。葛建军常和他聊天、谈心,一来二去,两个同龄人结下了深厚的医患友情。

手术当天的夜里,葛建军守了一夜,小伙子各方面体征比较稳定,第二天上午,他才放心地离开了病房。没想到,下午突然接到了小伙子的死亡通知。赶到病房时,老父亲站在儿子床边,佝偻着肩膀,悲伤僵硬了身体。葛建军陪着老父亲一起掉眼泪。老人无助地望了望葛建军,从此,“这一望”在他心底烙下了疤痕,没有随着年月渐渐消隐,反而越扎越深。

面对着安徽省内落后的心外科治疗条件,看着一名名患者痛苦、挣扎、离去,葛建军强烈地感觉到——一切都要靠自己!要自己长本事,要去先进地区学习!刚刚从医时母亲善良淳朴的叮嘱,在他的心底回响得越来越清晰、有力——患者都是砸锅卖铁去看病,你要对患者好!

从此,葛建军考研、读博、出国留学。清贫的年代,他坐着3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胡永校教授处拜师学艺,1米多高的专业书籍,他不吃不喝,一口气连读3遍。没有青春时代的娱乐活动,没有给家庭、孩子留出更多的陪伴时光,葛建军和现实较着劲儿,头也不回地向前奔跑。

“你愿意留下来吗?”留学日本时的导师曾极力挽留葛建军。他却坚定不移,“我就是奔着家乡的患者来学习的,我肯定要回去的!” 

带领科室开展系列心外科微创手术

“大夫,求求你,救救他!救救他!”一名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戴着呼吸机,生死悬于一线,妻女跪地求救。从来,葛建军都是陪着患者一起“闯”,不到最后的时刻,他绝不放弃。眼前这对母女无助的眼神,瞬间唤起了那年那“无助一望”的刺疼。

“还有一线希望!”没有犹豫,葛建军将生命气息接近终点的患者带进了手术室,实施了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加室间隔缺损修补加室壁瘤切除手术。如今,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这名患者已正常生存了7年,一个家庭就此重燃新生。

作为江淮名医、安徽省心血管外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了家乡更多父老乡亲能够接受更加舒适化的有效医疗,葛建军去德国、去美国、去全国各地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就任安徽省立医院心外科主任的近些年,他带领科室广泛引进新技术,独立自主地开展了一系列心外科微创手术。

无输血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所需费用低、无输血并发症,尤其适用高龄、危重患者,已开展1000余例,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在省内率先开展,每年100余例,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手术,在省内最早开展以来已达200余例,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还有“三孔法”全腔镜下心脏手术、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胸骨旁切口或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一步,一步,葛建军不断接近、实现着自己的医疗梦。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