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良:让你看见这世界有多美
采访者:医师报记者 宋晶
本期嘉宾:北京协和医院 国际眼科科学院副主席 赵家良教授
“患者从看不见到看见了,能看到他们的笑容,我的内心也是欢快的。”这是国际眼科科学院副主席赵家良教授的心声。2018年6月16日,在国际眼科科学院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赵家良教授当选新一届国际眼科科学院副主席,这是迄今中国眼科学界在国际上担任的最高职位。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他由衷感慨,“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这是中国眼科界的进步。”
本期,我们走近赵教授,走近这位中国白内障、青光眼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起感受大医至诚的点点滴滴。
印 象
没有什么比帮患者重获光明更让人高兴
20世纪70年代初,赵家良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眼睛打了48年的交道,完成了上万次手术,治愈了几十万只眼睛,在青光眼和白内障防治和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他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眼科医师,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医生;要成为优秀的医生,就必须要做一个好人。一种人把医术变成了钱,另一种人用医术让更多人得到好处。因此,当医生首先要做好人,有一个好的思想境界,否则人就要走偏了。”
赵家良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眼科工作,几乎放弃了所有业余时间,除了工作,再无其他爱好。有人说他枯燥,其实,工作带给他的满足感、富足感远胜于一切。“一个村子里,五十来岁的男人,当眼睛看不见了,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白内障手术让他重见光明,家庭生活马上就有了改观。” 赵家良深情地说,“我们做的事情,不仅是一名,而是十名、百名、千名甚至上万名患者,从原来看不见到看见了,这怎么能不激动呢!”
几十年的行医历程,赵家良总结出一套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方式。他说:“治病的时候,我会实事求是地告诉患者,哪些病我能治,哪些病我不能治。我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
他的真诚终究换得了患者更多的理解,口口相传的口碑和良好的医患关系足以证明。
历 程
学科发展带来“中国之贺”
赵家良是较早一批出国留学的医生,他在美国学习四年,在日本学习半年。这四年半的海外学习经历,除了拓展医疗知识,还改变了赵家良看问题的角度。譬如,他积极探索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只有早期诊断了,才能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防止患者的视力丧失。格局大了,舞台也会更大。
“中国之贺!我们需要中国。”这是来自国际的呼声,是赵家良当选国际科学学院、担任副主席时,国际科学学院原秘书长对他的祝贺。2018年,是中国眼科人闪耀着光辉的时刻,因为中国眼科医生首次登上了国际眼科学术最高管理者的岗位。赵家良感慨地说:“从此话语中可以听出来,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这是中国眼科界的进步。我想,未来中国医学界里走向国际舞台的科研人员会更多。”
其实,2004年,他也是第一位当选国际科学学院院士的中国人。从2004年到2018年,14年间,中国和中国医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家良也在吸收新的思想、新的技术,踏踏实实地践行医者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入学术的最高殿堂。
在赵家良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时,始终以提高我国医师能力水平为己任。2005年,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引进了国际眼科医师考试,这是由国际眼科理事会统一组织的一项国际性考试。赵家良说:“参加国际考试可以衡量我们的水平有没有达到国际水平,成绩好的医生还可以升级奖学金,获得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
“作为眼科医生,一方面,看到一个发展趋势,我们要敏锐地紧跟高端的新鲜的东西,要抓住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医生要抓住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不能光研究前沿的,而忽视了基本、基础和现实。”眼科的发展,与整个医学的发展一样,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快。学习没有止境,对技术的追求没有止境,百姓对医疗的追求没有止境,我们唯有不断努力,才能推动学科的更进一步发展。
对 话
中国白内障手术率18年增7倍
医师报:您作为新当选的国际科学学院副主席、防盲治盲推动者,对我国防盲治盲的工作重点有何考虑?
赵家良:1999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发起“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的行动,我国是西太平洋地区第一个支持和推动此行动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认定白内障是世界上第一位的致盲原因,白内障手术率应成为国家防盲工作组的好坏评价指标。
我国对于白内障防盲、白内障手术非常重视。白内障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患白内障的情况越多。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眼科发展的情况也会差。2000年,我国白内障手术的数量只有48.1万例。计算的指标叫做白内障手术例,计算方法为每年每百万人口中白内障手术数量。当时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000至4000例。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十多年后,2017年,我国白内障手术率百万人口中达到2205例。从2000年的327例到现在的2205例,这些明显的进步,展示出中国眼科推动白内障工作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国家支持 防盲治盲努力有方向
医师报:我国在防盲治盲工作中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哪些地区做得还不够好,该怎样解决?
赵家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推行防盲治盲工作, 2009年,我组织推动了“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项目,目的是要解决100万的贫困人口白内障问题。三年之后,这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于拿出的钱并不太多,但解决了大问题;社会效益在于各地区通过此项目,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这是政府对老百姓的健康关怀。后来,国家决定延长2年,此项目一共开展了5年。
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每年每万人口可以做到6000多例白内障手术,而发达国家做到每年9000多例。近几年,我国白内障手术率发展非常快,原因在于国家将白内障纳入到了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让老百姓看病再无后顾之忧。截至目前,此项目开展2205例手术,但还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白内障问题。我国的经济状况还达不到可以承受太多手术比例的标准,但是提高手术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争取将每年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提高到3000例以上。那时,也将为不好识别的白内障患者带去福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