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春:做好医院“特种部队”
他们不分昼夜的守候着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患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瞬息万变的病情,他们竭尽全力寻求着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在这个命悬一线的急救场,每天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是医院的“特种部队”——重症医学团队。
空气中弥漫着患者家属焦灼的情绪和浓浓的消毒水味道,为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带更添神秘色彩,而这扇“神秘大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教授反复进出了 17 年。
从零开始 组建一支重症医学队伍
马晓春喜欢走在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园中,感受它的静谧和历史的底蕴,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不前,他看到40年前懵懂的自己,记得繁重而充实的课业,记得与64期(78级)日文班33位兄弟姐妹并肩奋斗的日子,记得每一位授课老师的名字。
1990年中国医大一院建立了以外科为主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由于医护人员轮换频繁,缺乏重症患者治疗经验,这让出国深造时接触过重症医学的马晓春意识到中国医大一院在整体治疗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科毕业后马晓春考取了著名呼吸病专家于润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一位敬重的肾内科教授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肾衰竭,又因误吸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尽管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但由于医院没有ICU处理此类患者,最终这位教授不幸逝世。说起这些马晓春至今仍有些感慨,“ARDS和肾衰竭是可以救治的,建立属于中国医大一院自己的ICU就能救治这些患者。”
就这样,马晓春毛遂自荐,在于润江教授的支持、鼓励下,从零开始组建了一支重症医学队伍。时光荏苒17年,每每困惑时,他都会向于教授虚心请教,于教授成为他从医生涯中特别重要的人。
“今年于老师病逝,我特别的想念他。”没有太多机会表达怀念之情的马晓春红了眼眶。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选择将怀念放在心底,带领团队体会重症医学特有的酸甜苦辣,在学术创新中寻找快乐,在挽救患者生命时获得幸福,在波澜壮阔中稳步前行。
一项研究 团队进行了十余年
脓毒症(Sepsis)因其在ICU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一直以来都是重症医学科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热门领域。马晓春回忆,在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的会议上,北京陈德昌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国外应用具有抗凝作用的活化蛋白C治疗Sepsis,获得较好疗效。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马晓春萌生一个想法:拥有明确抗凝作用的肝素能否同样治疗Sepsis?
“受2004年学术报告的启发,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团队开展了肝素在Sepsis治疗中的研究,证明了肝素除抗凝作用外,同时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特性和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这样一项研究,我们团队已经进行了十余年。”马晓春带领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使得最初的假说逐步得到证实。
拨云见日 未来可期
马晓春很早就意识到重症医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他一直教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是开拓重症医学领域的正路。解放思想,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进行学术创新;实事求是,尊重重症医学客观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学术进步。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兴学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是马晓春从医的第40个年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所学的重症医学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给团队中每一位医生,让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17年蛰伏,砥砺前行,马晓春带领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团队在迈向我国重症医学的学科前沿里,拨云见日,未来可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