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张清媛:用一技之长 为患者解除病痛

时间:2019-01-10 13:04:22来源:未知作者:贾薇薇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从小看着父亲给人治病,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父亲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三更半夜有患者来敲门,他也是急匆匆地赶过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张清媛教授从小将父亲为患者服务的场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别人是一件幸运的事,医生就是这样一份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image.png

“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希望”

“刚毕业到肿瘤科的时候,还会觉得有点恐惧。看着放疗患者脸上的‘红色印记’,内心总有些煎熬和难过。”最初接触肿瘤科患者,张清媛心里还未做好充分准备。

工作后不久,张清媛接诊了一位从下级医院转诊过来的20多岁的小伙子,入院时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是严重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当地医院怀疑是食物中毒,来院后诊断发现,患者有纵膈肿块,初步诊断为纵膈淋巴瘤。

患者情况危急,治疗风险大,患者家属也很犹豫是否继续治疗。医生们见此情况,建议“搏一下”,坚持就还有希望!最终经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了大剂量化疗,患者奇迹般好转康复。

“我当时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医院,时刻关注患者病情,生怕有闪失。”张清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从她的语气中依然能感受到她紧张的情绪,如今患者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逢年过节一家人都会来看望她。“从那以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上所承担的重任,医生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患者健康,我们的每一分努力就是患者的多一分希望。”

这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坚持、感动与欣慰,织就了她30余年与患者携手抗击肿瘤之路。

精准治疗打破淋巴瘤诊疗桎梏

30年来,张清媛致力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胃肠、肝胰等肿瘤疾病的诊治,通过化疗、生物治疗、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手段帮助无数肿瘤患者渡过难关。“患者就像我的亲人,他们康复出院后常会发信息给我,告诉我近况,节日时送上祝福,看着他们生活健康,我由衷地感到幸福。”

近年来,张清媛不遗余力地开展新技术,挖掘新方法,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肿瘤患者,精准医学的兴起让张清媛看到了新希望。“淋巴瘤不是不治之症,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精准治疗后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因此推动淋巴瘤规范化、精准化治疗刻不容缓。”张清媛强调,淋巴瘤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具有很强的异质性,目前已发现80余个亚型,难以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结合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这是实现精准治疗最为关键的一步。明确诊断与分期后,还需全面考核患者身体状况,选择最佳的一线治疗方案,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可使患者病情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保证患者长期生存。

“随着精准靶向诊疗的开展,淋巴瘤的治疗已取得极大进步。”张清媛介绍,在诊断上,精确的分型检测有助于明确淋巴瘤患者的致病基因及蛋白,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效避免过度治疗与盲目治疗,同时也显著提高药物敏感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在治疗上,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及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损坏正常细胞,联合传统化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精准靶向诊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甚至可以完全治愈淋巴瘤。所以,淋巴瘤患者一定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张清媛时常这样给患者打气。

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精准治疗的同时,张清媛也竭力加强医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要学会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试验研究中解决问题,最终转化为临床诊疗新技术,实现推动医学进步的目标。”张清媛表示,目前科室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医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并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开展100余项临床研究工作,希望能够为肿瘤诊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