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路:儿科越干越有趣 越干越有劲儿
篮球场上,一个阳光男孩跨步上篮,完美投球……此时,他的父母已经为他填报好了高考志愿——内蒙古医学院儿科系。他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儿科,而且走过了20个春秋。“儿科越干越有趣,越干越有劲儿。”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杨光路的脸上闪烁着当年篮球场上的那股冲劲,他说:“要想干好儿科医生,必须要有情怀、要有兴趣、要有担当。”
儿科被称“哑科” 更有责任去干好
“医生你看这孩子都哭成啥样了,快给看看吧。”一位家长抱着6个月大的婴儿,焦急地对医生说。刚刚工作的杨光路对孩子从头到脚查体了几遍,还是找不出原因,但又不敢放人回去。于是,他请来上一级医生,老专家让家属把孩子的衣服全部脱掉,正待要检查,却发现孩子贴身的棉腰子里扎着一根针……
这些成年人完全可以口述的感受,在儿科只能凭医生细微观察和经验去分析。“中医有句话叫‘能看十男不看一女,能看十女不看一儿。’”杨光路说,“儿科被中医称为‘哑科’,儿科医生无法通过语言直接得到答案。儿童的很多病症完全靠儿科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检查、检测,以及家属的表述来进行推断诊治。”
从胎儿妊娠28周开始,到年满18周岁止,期间的成长全部归于儿科救治范围。而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存在着不同年龄段各种各样的疾病特性,所以诊断及治疗极具复杂性和风险性。
成人服用三片药,儿童用药时也许就会中毒,甚至死亡。注射药物亦是如此,杨光路的同学是一位儿科麻醉医生,曾经给他发来一条微信说:“小儿麻醉因为难,风险大,所以我选择去挑战。儿科要有更强的责任感,所以我有责任去干好。”这也许是所有儿科医生的信念和精神原点。
最喜欢听到“我喜欢上了儿科”
儿科人才培养是地区发展的源头,附属医院率先贯彻执行卫建委发布的“医师转岗培训方案”。2018年第三批转岗生来自蒙医、中医、妇产科等多个专业,合计40余人参加了儿科转岗培训,每批次培训11个月。几天前,一位妇产科的医生对杨光路说:“老师,转岗培训的这段时间,让我喜欢上了儿科。我想回去考儿科研究生。”这种想法已不是杨光路第一次听到,通过儿科的培训氛围和诊疗动力,已有许多转岗生自我鞭策向更高的层次延伸。
附属医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医院儿科已完成10余人员的规范化培训,还在培养中的学生也有30余人。经过规培后的医生为当地儿科医疗发挥出自身作用,同时也在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而这些学员的反馈信息也让杨光路感到非常的欣慰。他说:“2017年,在中断了近19年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本科,重新开始招生了。有更多的孩子愿意学习儿科,愿意深入到儿科医学中来,才是切实解决儿科医生荒的关键。注入的新鲜血液,将是儿科医学未来科研和发展的新立柱。”
附属医院儿科每年招收儿科硕士研究生6-8人。杨光路认为,研究生的培养意义在于医疗上能看病,临床上能科研、能创新,带动学科迈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他说:“附属医院的目标是申请博士点,如果能够得到批准,那我们儿科的培养和建设将会更加完善。”
曾几何时,杨光路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儿科医生如果受到利益的驱动,一定干不了多久,因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儿科医生如果拿情怀来做这件事,干起来感觉不到疲惫。如果你热爱这份事业,拿兴趣来做这件事,可能越干越带劲儿,每天都充满激情。这种体会随着医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