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新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黄诚:一颗“诚”心做治疗

时间:2019-01-17 14:33:00来源:未知作者:秦苗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千百年来,这句治学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优秀儿女孜孜以求、学海奋楫。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黄诚教授,在肺癌内科治疗与癌痛规范化临床医疗工作中,也时刻铭记这15字箴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彰显着一个医生非同寻常的人生价值,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image.png

“他们的眼神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80年代初,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癌痛只是癌症带来的一种特殊症状,并不需要特殊治疗”。那个年代,还是一名住院医师的黄诚常常看到受癌痛折磨患者带着无助的眼神,那一幕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1982年,WHO组织癌症疼痛的专家在意大利召开会议,当时包括肿瘤、麻醉等各临床学科专家共同起草了《缓解癌症疼痛指南》,提出了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法,癌痛治疗在历史上拉开了帷幕。

1990年12月26日,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由WHO与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共同组织。WHO总部官员会同孙燕院士、李同度教授、管忠震教授等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全国104名医护人员开始了癌痛系统性学习,黄诚便是其中一名。

 这次研讨会对普及WHO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以及推动我国癌痛治疗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历史性作用。随后卫生部下发的系列文件,正式将“癌痛三阶梯治疗”推向全国。

“规范化癌痛治疗应惠及每个人”

肿瘤,侵蚀人的躯体,也让患者和家属心理恐慌。恐慌必然会削弱对抗疾病的信心,再加上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久而久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随之减弱。癌痛治疗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和传播仍然治疗不足,可能有3方面原因。第一,患者及家属思想上有误区,总是害怕药物成瘾;第二,医护人员常常忽视疼痛治疗;第三,阿片类镇痛药物管制过严也带来供应不足的问题。

黄诚说:“推广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医务、临床、护理、药剂四个层面上同时建立系统规范的制度与流程,让更多的患者接受规范化癌痛治疗。

最初的规范化癌痛治疗强调了规范化使用镇痛药物可以使70%~90%的患者获得有效缓解,但仍有10%~20%患者的疼痛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部分癌痛称之为“顽固性或难治性癌痛”。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专门成立难治性癌痛治疗学组,重点攻关难治性癌痛。近两年群策群力,于2017年推出《难治性癌痛诊疗共识》,首次在国际上定义了难治性癌痛,并提出了规范性诊疗建议,在中国癌痛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于2018年出版了《难治性癌痛诊断与治疗》。又组织多家医院,启动“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项目,目前已在全国建立难治性癌痛诊疗基地53家,医联体单位100多家,培训医生达五千余名。

黄诚说:“我国对麻精药品管理要求非常严格,经营麻醉药品的企业必须严格规范,且具有造福癌痛患者的大爱精神—宜昌人福药业便是其中之一。”

在癌痛治疗中,如何快速有效地滴定癌痛患者的阿片药物剂量是一个棘手问题。为了寻找快速、有效的滴定方式,使患者的疼痛尽快控制并且找到合适的剂量,黄诚教授领导的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开展了氢吗啡酮PCA静脉滴定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这将为临床滴定治疗癌痛做出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切实有益临床、造福患者。

“幸福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

作为福建省肺癌内科治疗带头人,黄诚的任务不仅仅是把肺癌看好,同时让更多的肿瘤患者不再忍受癌痛,是他内心的追求。

回望自己近四十年的从医经历,黄诚说:“患者将生命托付给医生,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尽全力用精湛的医术去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黄诚说:“作为一名医生常常也会有很多遗憾,肿瘤科医生亦是如此,让患者平静的接受疾病发展的规律,有尊严地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我足矣”。

心怀“诚”的愿景,是他所秉承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