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中国心脏康复“布施者”

时间:2019-01-17 14:39:00来源:未知作者:史郁松

一副精致的妆容,一袭藏蓝色大衣搭配黑色中筒靴,一头精心修饰过的中长卷发,尽显干练大方,精气神十足。地地道道东北人的她,说话咬字“嘎嘣脆”,给人印象总是快人快语、雷厉风行。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楼,有一些与众不同——立式踏车、跑步机、四肢联动,患者在治疗室操作着不同的器械,仿佛置身于健身房中。这里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孟晓萍教授团队的“根据地”。每天七点钟左右,她出现在病房,穿着一尘不染的白衣开始“打鸡血”似的斗志昂扬的一天,但她的门诊节奏却说不上快,每个患者都看上十几分钟,详细询问病史,语气格外真诚质朴,百问不厌。


image.png

“唯有努力,才可无限接近梦想”

问及孟晓萍为何走上30余载从医路,她回答得干脆,“当医生是我儿时的梦想!”她希望长大后在无影灯下为患者做手术,为他们去除疾患。孟晓萍深知唯有努力,才可无限接近梦想。在白求恩医科大学求学的她,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里,贪婪的汲取丰富的知识,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顺利留校分配到原白求恩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工作。

1993年孟晓萍应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从事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期间曾获得三次春辉计划项目回国交流,同时担任亚特兰大华人生命学会副会长。孟晓萍在美国工作期间接触了心脏康复这一领域,想把“心脏康复”带回国大干一场。当时中国在心脏康复方面还是空白。

2004年在院领导的感召下,怀揣着心脏康复梦的孟晓萍,作为特殊人才回到了原工作单位吉大二院心内科,她说“我放弃了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因为我深知国内患者需要我。”但因各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她把梦想装在心里,在心内科教授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

“控烟不是做样子”

2006年孟晓萍担任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吉林省先后举办了九次大型动脉粥样硬化学术会议。为普及动脉粥样硬化知识,她深入基层,进行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专题巡讲20场。

同时,孟晓萍担任吉林省中西医结合控烟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长春市控烟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控烟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不是一阵风,更不是做样子。”原本工作十分繁忙的孟晓萍牺牲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进行近百场控烟巡讲,呼吁群众关注心脏健康,宣传烟草、烟雾危害;她和作曲家共同编写长春市第一首 “戒烟歌”;组织的“极限戒烟28天挑战赛”,报名的100名吸烟者中,成功戒烟27人。她领导的专业委员会被连续评为先进专业学术委员会,她被评为优秀主任委员。

孟晓萍作为长春市人大代表,2015年她在人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医疗卫生部门控烟的建议”,被评为优秀建议。她在控烟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长城控烟先锋奖,这是医务人员控烟事业上的最高荣誉。她带领人大代表在控烟晚会上唱响长春市首支《戒烟歌》,对公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控烟工作任重道远,如何让烟民彻底戒烟,需要我们做的还很多。”

心内科的每一种疾病都会让患者跟死神打个照面,在她的职业生涯中,面对许多瞬息万变的病情,需要抢救时,她二话不说跪在地上做心肺复苏,把生命一次又一次送还给患者。

即使因病接受声带手术,需要严格禁声一段时间,放心不下患者的孟晓萍,短暂休息后便回到工作岗位,不能说话的她坚持用写字板与患者交流,这感人的一幕被拍下,在网上一经传播,万名网友为带病坚守的她点赞,谈及这些经历,她总是轻描淡写,“我做的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儿。”

孟晓萍身兼数职,每天都在忙绿,周末很少休息。她的“铁人精神”常常引起他人疑惑,这种强度你受得了吗?“确实累,但我享受诊治患者的过程,当我忘情的投入工作时,我感到快乐!”

“这就是实现梦想的舞台”

时光荏苒30余年,退休前的孟晓萍,接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抛出的橄榄枝,邀请她组建心脏康复中心,唤醒她回国的初心和深埋在心底的心脏康复梦。身边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说一把年纪别再拼了,在吉大二院照样实现价值。“我深知60岁的人,第二次创业不容易,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经历,我要坚持梦想并为之努力。 ”就这样,孟晓萍带着自信,带着梦和余生的追求,毅然接受了邀请,来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始心脏康复的筹备工作。 

2015年9月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正式成立。心内科与心脏康复中心一体式是现阶段推动心脏康复最好模式,填补了吉林省心脏康复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孟晓萍怀揣10余年的梦想。“中心成立初期,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3个月一定要打开局面。”令她惊喜的是,中心成立的第一天就来了11位患者。由于病房仅配备了4套被褥,护士长只好到其他科室借被褥,一周后床位全部住满。

初到这里出门诊的孟晓萍心里落差有点大,在吉大二院出诊时,还未到诊室,患者的病历就已排起长龙。但在这里,第一次出诊的她,上午的门诊只看了一位患者,他问患者:“你怎么知道我的?”患者说:“我不知道你,看到走廊里的照片挺好,就挂了你的号,你给我把把脉吧。她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是西医,不会把脉,您还是换中医医生吧。”她经常把这个事儿当笑话讲给别人听。

3年来,孟晓萍团队的医生、护士用责任感,换回患者的信任。 她们努力工作不断进步、创新, 走在全国心脏康复前列。“我非常感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供这个舞台,让我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梦想。”

“沉坠的心再次斗志昂扬”

被选为“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学会”全国主任委员的孟晓萍,不遗余力地将长春中医药大学心脏康复模式在全国许多省份和地区加以推广。

为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过好支架人生”,她成立了吉林省内第一个“支架人生俱乐部”,“目前省内‘俱乐部’成员达500余人,与此同时,全国已成立162家‘俱乐部’,这是中国心脏康复特有模式。”孟晓萍认为,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上疾病,更要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医学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 ,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心脏康复是温暖医学,“支架人生俱乐部”体现人文关怀。

身为大家长的孟晓萍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徒步、文艺演出、做公益……这些活动令很多患者走出阴霾,找到快乐。一次徒步中她有感而发,“当你们头顶蓝天脚踏草地,当你们尽情享受大自然时,你们不再是患者,你们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俱乐部”队长刘先生是一位做过5个支架的患者,曾经的他焦虑、抑郁,每天活在恐惧里,经过系统的心脏康复治疗,他可以自驾旅游,一年后重返工作岗位。刘先生在“第27届国际长城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心脏康复,不仅解除我身体上的疾苦,更解除我精神上的痛苦,让一艘停泊已久的船再度扬帆起航,使一颗沉坠的心再次斗志昂扬!”彼时,孟晓萍会心一笑。

image.png

后记

采访过程中,一位拟行PCI手术的患者出现了病情变化,护士长破门求援,情况十分危急,孟晓萍来不及和我们打招呼便跑到地下一层手术室,一个多小时,她守候在患者身边,为他保驾护航。

采访一结束,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的孟晓萍,风风火火地招呼焦灼等待的患者,这个上午,她没去过洗手间,午餐都没来得及吃。

image.pn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