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行进在麻醉大国与麻醉强国的征途中

时间:2019-02-14 10:17:35来源:未知作者:郑真真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麻醉学科变化巨大。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邓小明教授介绍,麻醉从业人员的来源,以前大部分是护士背景,现在基本上都是医师。麻醉药物、方法与设备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与国外基本同步。目前,我国每年麻醉例数已达6000万,居世界首位。科研方面,麻醉学者发表的SCI论文,从2011年占全球的7%,上升到2017年的14%,我国已行进在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的征途中。

邓小明在疑难高危患者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与军队医疗重点项目等,并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项。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论著400余篇,其中SCI论著90余篇;主编或主译专著30余部。获得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他希望自己能为中国麻醉事业做的更多,他对中国麻醉事业怀有很多期待。

深耕脓毒症免疫抑制领域  填补国际空白

邓小明介绍,长海医院麻醉科是中国麻醉学科里二级、三级学科最齐全的麻醉学科之一,脓毒症是重点研究领域。脓毒症及严重的全身感染一直是造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早识别诊断脓毒症并予以有效防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过去的十几年,他们针对脓毒症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3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据统计,长海医院脓毒症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位阑尾穿孔的患者,手术后发生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急危情况。清洗脓液,处理阑尾后的后续治疗是关键。邓小明团队最终攻克了ARDS、肾衰竭等一系列难关,把这位年轻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

脓毒症具有早期免疫亢进,晚期免疫抑制引起多重感染的特点,而患者主要在免疫抑制期间死亡,因此邓小明团队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使患者加强抵御各种感染的能力。在实验研究方面,他们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临床研究方面,他们正在规划多中心临床研究,这项研究在国外尚属空白

正面机遇挑战  解决六大问题

邓小明表示,现今国家对于麻醉学科的发展很重视。2017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1191号文件;2018年8月国家七部委局联合发布了21号文件,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11月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国家对麻醉行业的连续发文,说明麻醉行业确实存在问题。

首先,麻醉例数依然满足不了广大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我国的麻醉例数应达1.4亿。如果达到美国健康保障水平,按照人口比例,麻醉例数需达2.1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麻醉从业人员不足,结构有待优化。我国目前有10万,而需求是30万,其中麻醉科医师20万,护士10万。既要保证数量,还要保证质量,加强麻醉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麻醉科护理队建设,优化队伍的空间非常大。第三、临床麻醉服务领域有待于拓展与完善。如麻醉过程中对患者体温保护、脑健康、术后疼痛管理等,部分患者麻醉方法与药物的选择亦有优化空间。第四、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院之间麻醉从业人员的水平、麻醉设备存在较大差异,需努力消除差异,使患者在不同医院都能得到优质的麻醉服务。第五、我国麻醉学者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还是比较少,需要加倍努力超越。第六、目前我国麻醉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体现从业人员服务的价值。

邓小明指出,部分问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解决。从长远而言,我国麻醉学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关键,应加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培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规培、专培、麻醉科护士的培养等。如今一批年轻的中国麻醉学者的崛起,意味着我国麻醉学科必定会越来越强,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不同的岗位,带领自己的团队,为中国甚至世界麻醉事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