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科主任最担心后继无人
她是湖南消化内科界的“拼命三娘”、消化内镜“全能女神”,江湖中关于她的“称号”很多,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王晓艳却是记者眼前呢语春风、笑起来眼睛像月牙弯弯的人。湘雅三院消化内科就是在前辈和她的带领下,从一个1990年才成立、时间和基础都不占优势的小内科,变成发展势头迅猛,被同行形容为“弯道超车”、拥有高精尖硬件和优秀人才软实力的科室。她带领团队在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挑战一个又一个的湖南省甚至全国首例,成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内镜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等,科研论文和手术视频在国际大赛屡获大奖。科室现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切都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研和临床的投入,以及消化内科的历任“掌门人”扎实的基本功、过人的眼光和强烈的责任心分不开。
“我走了好多医院,就为了保住胆”
“医生,我走了好多医院,就是想把胆保住,您有没有办法?”这位50多岁,有很大胆囊息肉的女性患者慕名来到王晓艳的诊室,提出了这个要求。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后,王晓艳给她的答案是“能!”并提出3种方案。患者强烈要求选择难度最大,能最大程度保住胆囊的第三方案——超声引导下,胆囊蘑菇头支架置放加胆囊息肉切除术,该手术在湖南省尚无先例。
手术最大难点就是导丝引导下支架精准置入游离的胆囊,导丝在胆囊内的置放长度要适合、支架的推送力度要恰当。最终,王晓艳凭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手上功夫,成功放入支架,摘除了胆囊内1.2 cm的腺瘤性息肉,将这个恶性息肉扼杀在摇篮里,成功保住了患者的胆。而这一技术突破也获得了当年全国超声内镜视频比赛的一等奖,在欧洲消化疾病周上展播,并发表到《Endoscopy》杂志上。
“现在患者对于治疗的要求不仅是无病,更要保留器官应有的功能,为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我们也要努力提高技能,尝试以前没做过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进步”,王晓艳说。
“谢谢您让他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三个月”
王晓艳毕业后本想从事“最有成就感”的外科工作,却被分配到消化内科,而后来日新月异的内镜技术的发展,让王晓艳找到了另一个实现理想的“舞台”。
“每次用新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都很有成就感”王晓艳说。另一位每天呕吐无法进食、极度虚弱、胰头钩突部肿瘤已进展的78岁老年男性也让她印象深刻。在其他医院都不敢收治的情况下,患者家属慕名找到王晓艳,并且选了当时湖南省尚未开展的新技术“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术中,王晓艳发现患者胃腔极度扩张,肿瘤已堵塞十二指肠水平段,进镜困难,但基于熟练的肠道支架置放技术,经过近3小时手术,胃肠吻合终于成功。
三个月后,家属在给她短信上写道“是您的手术让他没有承受太多的肉体痛苦,谢谢您让他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三个月”。
像这样的湖南省首例,三院消化内科还有很多,王晓艳提出的很多内镜治疗体系和观点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获专利20余项。“这都是多学科配合的结果,在开展新技术前会邀请外科、影像科等科室提前会诊、以备术中保驾”,王晓艳说。对于为何要开展这么多新技术,她也给出科室开展新技术遵从的条件——最大程度使患者获益,术前多学科讨论和做好应急预案。
科主任最担心后继无人
作为科主任,王晓艳从上任的第一天就在考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王晓艳坚持“把自己走过的弯路捋直了给年轻人走”,帮他们搭建锻炼平台,送他们到美国、上海、北京等国内外顶尖级院校及单位培训学习。
“以前我们这一代出国晚,错过了接受新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现在我们科室从博士开始就送出国学习,这样他们的英语好,国际交流能力强,为学科贮备人才。在学科举办全国性会议或请国外专家来培训时,翻译工作都由他们完成。”谈到这些年轻人时,王晓艳一脸骄傲。她还让年轻人尽早掌握内镜技术,让他们进入到科室的管理角色,尽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时至今日,人才梯队培养已见成效,科室形成了以“肝胆胰疾病”“食管胃肠疾病”及“消化疾病内镜下微创诊治”为特色的亚专科方向,建立了成熟的“超声内镜下微创诊治技术”“内镜下切除及内镜下隧道技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微创诊疗平台,在“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炎症与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及致癌机制研究”等重要科研领域独具优势和特色。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