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陈江华:攻关路上永攀登

时间:2019-01-03 13:02:18来源:未知作者:秦苗

“尿毒症、器官衰竭、透析”这些字眼曾让无数家庭感到绝望,在死亡的阴霾下,患者及其整个家庭与死神展开着最后的对决,而结局总是无助和苦痛。

在一次又一次治疗失败的失落中,在患者家属撕心裂肺的恸哭中,有位年轻的医生决心要拨开尿毒症的阴霾,为患者挽回生命之光。在技术条件落后、专业知识匮乏的岁月里,迎难而上的执着态度和永不言败的坚毅品格成为了创造奇迹的原动力。自1996年起,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专业团队,刻苦钻研、不断攻关,针对尿毒症患者难以长期存活的核心问题,在肾脏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大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技术攻关。

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


image.png

从赤脚医生到创建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体系

“接受肾移植后,要长期坚持来医院复查,你能做到吗?”面对患者的陈江华给记者的最初印象是“既温和又果断”。

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的陈江华回到家乡。大队干部偶然看中了这位当时山里头少有的“秀才”,极力推荐他当“赤脚医生”。一开始,陈江华并不情愿,再三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了。成为“医生”后,目睹不少乡亲经他治疗后疾病迅速好转,他开始感受到行医的成就和乐趣,但同时也深感自己医学知识的匮乏,渴望能有机会进行更系统和专业的学习。

1977年,陈江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浙江医科大学,赤脚医生的经历让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医学知识。毕业后陈江华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辅助科室“人工肾”治疗室工作。

在“人工肾”治疗室工作期间,陈江华注意到,通常一个患者的透析治疗需要泌尿科、肾脏科、心内科等5~6位医生“忙活”一整天,但疗效仍很不尽人意,尿毒症患者历尽痛苦也只能存活很短的一段时间。

他在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在挫折中艰难前行。每取得一点微小进步,都会使他欣喜不已,进而坚定了最终战胜尿毒症的信念。在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这三大尿毒症治疗领域,他不断改进手术方法、探索适合国人的治疗方案、发明和创造治疗设备,并率先提出和实践了“终末期肾病一体化治疗”的理念和体系,使我国的尿毒症治疗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因此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攻克“尿毒症”三大领域难题

在肾脏移植领域,陈江华带领他的团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与排斥相关的遗传性和获得性分子标记物,创建了急性排斥预警技术,在国际上第一个实现了用尿液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排斥,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他发现我国尿毒症患者的重症感染主要病原体与西方不同,并进而建立了适合国人的预防技术,使肾移植患者彻底摆脱了重症感染导致死亡的阴影。

在血液透析领域,他的团队创建了血管通路的系列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内瘘术、异体动脉移植血管内瘘术和髂外静脉长期导管植入术等;心脑血管疾病是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他通过建立药物干预、异位钙化防治和保障透析充分性等综合防治技术,显著降低了血透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年死亡率;血透患者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病原体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他的团队研发推广应用了十余项专利,极好地防止了交叉感染。目前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每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10万余例次,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生存质量最佳的血液净化中心,并成为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农村的尿毒症患者就医困难,治疗水平低。陈江华通过建立腹膜透析分级网络管理体系的方式,将省级医院的腹透技术覆盖到市县乡镇,使浙江省腹透患者人数达到8000余人,位列全国首位,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尿毒症治疗率低的问题。

从医近40载。他始终认为,医务人员的一切行为都应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常以“医者父母心”教诲身边的医务人员,告诫年轻医生要紧紧围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对医学的兴趣才会长久的保持,医学科研的真正意义才能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才能很好的实现。在纷繁芜杂、社会变化的大环境中,医者更需携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要仅把从医当作一份职业,而应当作终身的事业,这样年轻医生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体会到行医的幸福!

“我希望所有尿毒症患者能象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这条道路上,陈江华永不言弃!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