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昌:医者心 军人魂
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的陈德昌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与从其他科室转到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不同,他笑称自己是“科班出身”。毕业时,在导师的极力劝说下,陈德昌教授抱着“做开拓性、创新性工作的想法”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重症医学科。
毕业后,陈德昌教授赴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老师们严谨的治学作风、从医态度对他影响至今。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图书馆。当时国内引进的原版医学专业书非常少,自从他发现图书馆有很多重症医学原版书后,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边学英语边看与重症医学相关的书,进修的一年里总共看了百余本英文原版书籍。”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学习让陈德昌教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者心:尽全力救治每名患者
很多患者在当地医院‘只能等死了’,才会被转诊到上海。“我们重症医学科要尽到责任,尽全力抢救每名患者!”他叹了口气,轻轻地说,“但是难免留下遗憾。”
十多年前,16岁的小吴(化名)因当地医院漏诊,肠穿孔一周后才被发现并转到上海。当时其腹腔已重度感染,并伴有脓毒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陈德昌教授立刻召集上海市数名专家多次会诊,医护人员更是加班连夜抢救,然而小吴还是在一个多月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离世。身为父亲的陈德昌教授能够理解小吴父母的悲恸,“我和他父母沟通了很多。他们难以理解,上海这么好的医院,花了这么多钱,怎么就治不好?!”结果,小吴父母把当地医院告上法庭,为了“完整地打官司”,又顺带着把陈德昌教授所在医院作为“第二被告”给告了。经过鉴定,法院判定第二被告“不承担赔偿责任”“不属于医疗事故”。
虽然无故被告上法庭,但是想起这段救治经历,最刺痛陈德昌教授的还是小吴的离世。“孩子才16岁,正值花样年华,真正的人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要是放到现在,床旁监测技术这么发达,能及时发现腹腔内情况,说不定孩子能救活!”在重症医学科从医30多年来,陈德昌教授为挽救无数的濒危患者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即使有时不能被患者或家属理解,他也无怨无悔,从未动摇“救治每名患者”的初心。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和家属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所以陈德昌教授会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配合治疗。同时,他也会提醒其他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家属保持顺畅的沟通,让他们了解病程进展和治疗方案,理解恢复需要时间。尤其是,接受谁也无法保证能治好的事实。”
军人魂: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
陈德昌教授于1981年入伍,独特的从军经历使陈德昌教授十分看重“正能量”。他认为正能量会让人积极面对困难、互相帮助。作为科主任,他更是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他认为自己必须先具备正能量,才能打造出正能量的团队,“这样的团队才有战斗力!”
受军队的锻炼,陈德昌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什么叫团队?”他反问道,“就是大家的想法、目标、价值观是一致的。”发现想法不一致的成员,他会主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办法让成员接近团队目标,“团队不可能迎合个人。军人打仗时,目标一致才会形成合力,才会有战斗力!”他再次强调了“战斗力”。
作为军人的陈德昌教授也有“铁血柔情”的一面。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工作较为繁重,他平时经常提醒年轻医护人员,“一定要协调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照顾、培养好孩子”“家务事要共同承担,不能全压在一个人身上”,还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在重症医学领域耕耘半生,陈德昌教授深知坚持和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有兴趣才有可能做出开拓。至今,他已主持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殊荣。
正如有血性的军人一样,他不服气地说,“我相信中国人的创造力是很强的,我们有这么多热情的热爱学习的重症医学从业者,不能老跟着外国人屁股后面做重复性工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