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余再新:聆听患者“心”声 敲开疑难病之门

时间:2019-01-24 12:27:25来源:未知作者:张亮 王丽娜

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我国心血管病领域日新月异发展的时期。正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余再新教授所说,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他们这代医生是幸运的。这个美好的时代给他们搭建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的白衣人生充满绚烂的色彩。


image.png

人文关怀是指路明灯

查房时,余再新喜欢俯下身体,尽量离患者近一点。无论患者语速快或慢,声音大或小,他的双眼会始终注视着患者,倾听他们说每一句话。

湖南地区方言极为复杂。面对病房里不同方言、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患者,余再新问询如话家常,毫无代沟。他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去寻找蛛丝马迹,总能快速切中诊疗要害。“患者对病情的表述有时未必准确,医生要不断磨练沟通交流技巧,从人文角度去充实临床经验。”

病例讨论时,他瞬间进入状态,双目炯炯,侃侃而谈,点点滴滴传授经验。

当他讲起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时,神采飞扬,指着一张张片子,鼓励同坐的年轻大夫们,“正因为困难,所以要敢于去‘猜’,并有理有据地去分析。医学关乎性命,要大胆亦须谨慎。”

治病救人的同时,余在新更注重的是关怀患者的心理。心灵关怀,细节可见。有时,遇到下地活动困难的患者,他会快步走上前搀扶一把;遇到下一台即将要手术的患者,他会安慰说着“别紧张……”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始终是照亮医学前进道路的两盏明灯。”

上下求索  守护初“心”

行走“心内”江湖28年,余再新的勤奋未曾停止过,多多少少与他学医初心有关。

学医念头萌发于中学时期他对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神圣而又神秘。对医生的向往在他心中扎了根,并最终开花结果。

1991年,余再新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通过标准极为严苛的综合成绩考核,被评为1986级“特别优秀毕业生”,获得自主选择医院及科室的资格。他听取当时湘雅医学院吕引祝院长的建议,走上了心内之路。

余再新的精湛医术不但来自从医28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也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进修。90年代,介入技术发展无疑是心血管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掌握这门新技术,他在1996年和2000年两次远赴日本学习心脏介入诊治技术,师从世界著名的冠脉介入大师玉井秀男和许永胜教授。

对于危急重症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半点延误。下了手术台不久又必须再回手术台抢救另一个患者的情况,在余再新这里并不少见,甚至有时是通宵多台抢救手术连轴转。

用心疗“心”,更是守护医者初“心”。    

更多科研是为更好临床

“这40年中,心血管疾病谱在发生惊人改变,以前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占很大比例,现在冠心病和高血压比较多,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也在增高,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回望自己28年从医生涯,余再新如此总结。

2005-2006年,余再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他更加感受到中国心内科与国外发达国家对科研重视程度的差距。

在余再新看来,临床医生除了做好专业,也要做一个科学家。“有没有科研思维对一位医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影响”。所以,他带硕士博士学生,非常重视科研思维的培养,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

在他的观念里,“医学有太多未知。有时,医生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面对生命离去却无能为力,说明仍有很大空间值得去研究。”余再新常说:“患者是在用生命让我们积累经验,要将打击化为前行动力。”

以肺血管病为例,因为全身各系统的许多疾病都可能累及到肺血管,因而它涉及多个学科,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作为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首届肺血管病学组组长,余再新在全国率先开展肺血管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参与起草和制定了多部共识、指南,投身多种国内外临床新药的研发,就联合用药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进行跟踪观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肯定。点滴背后,彰显热爱。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