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炜:与死神奋勇搏斗
“她才16 岁,一个花季少女,因病症原因不治, 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奇迹,也同样发生着遗憾。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医学科主任胡炜口中,我们听到了刚刚发生的一件事。女孩去世后,还深陷在失去爱女痛苦中的父母主动找到他,主动提出愿意捐献器官,挽救更多的人,这令他极为震撼。“这是一种大爱,医学总是有局限的,我们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家属的大爱也鞭策着我们对医学做出更多的探索。”胡炜认真地说。
ICU 命中注定的选择
刚刚开完医院会议的胡炜,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瘦削的身材,温和的笑容显得非常精神。出身医学世家的他,在耳濡目染下踏上了从医之路,一开始服从分配进入了急诊科,刚刚工作的胡炜心中也有着一丝惶恐与忐忑, 眼看别的同事都被分到了可以大展身手的外科、内科。急诊科能做什么呢?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不精。就如刚步入职场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于未来他也只有模糊的猜测。但是急诊科老主任的两句话给胡炜吃了一个定心丸,老主任说,“你安心在急诊科锻炼。如果能从急诊科成长起来,以后到任何科室都不怕,你所学的专业在遇到危重病人时就会显出优势。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黄埔军校,能为其他科室输送很多人才”。事实正如老主任所言, 该院很多科室主任、护士长均出自急诊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历了急诊科的磨练,2002 年底,恰逢医院筹建危重症医学科(ICU),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已崭露头角的胡炜便加入了筹建ICU 的团队中。在胡炜看来,急诊把住了生命的第一道关口,ICU 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经历了第一道关口的考验,他很想去最后一道防线试一试。就这样,不知不觉在ICU 撸起袖子干了16 年。
ICU 见证奇迹的地方
胡炜至今都记得ICU 接诊的第一位病人,一位60 多岁刚刚做完肿瘤手术的老人,小名叫小兔(化名),他曾反复进出ICU4 次。最后一次出院时,胡炜开玩笑地对他说,希望以后我们别在医院再见了,至今他们都是好友。还有一位22 岁重症心肌炎的女患者让他印象颇深, 送至医院时,女孩的心跳已经十分微弱, 神志虽清醒却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拉着医护人员的手,眼中充满求生的渴望, 很快她出现了心跳骤停的现象,所有抢救人员不间断对其进行了55 分钟的心肺复苏,直至建立起了有效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成功挽救了女孩的生命。“那天晚上, 参与抢救的很多人都没回去,自发地守在患者身边。”当第一个发现女孩苏醒的护士告诉他消息时,胡炜看到了这位护士眼中的泪水,让他深受感动。
团队的力量在2014 年杭州“7·5 公交车纵火”事件发生后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在胡炜的带领下,当时即使在休息的医生也都火速归队,没有人有一分的迟疑, 专业素养让大家有条不紊地为20 多个重度烧伤患者做了最妥善的处理,最后没发生一例危及生命的窒息和休克,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及群众的广泛认可。
作为杭州地区乃至浙江省内科室最齐全的老牌三甲医院之一,杭州市一ICU 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任务:高危孕产妇的抢救,包括浙江省周边地区的危重孕产妇。目前ICU 每年承担的高危孕产妇抢救将近200 例,已达到科室收治患者总人数的20%,因救治成绩突出,该院已成为杭州市孕产妇救治中心挂靠单位,这也激励着胡炜的团队更加努力。
目前,胡炜正带领团队进行着体外生命支持系统(ECMO)系列方案的探索, 还筹建了杭州市体外生命支持中心,获得了“全国卓越ECMO 中心”的荣誉。在专业上,胡炜希望创造出杭州市一的经验, 在全国发出自己的声音。
努力钻研技术,也是希望能够给患者最好的救助。“国内危重症学科发展只有30 多年,但在专业技术上,我们已与欧美国家差距不大,更应该多学习他们的理念与人文关怀。”胡炜给ICU 新人讲的第一课,从来不是专业方面的知识, 而是如何学会自我调节与关怀患者。
ICU 相对其他科室实在是太特别了,甚至有人质疑ICU 医生每天都面对着生死,会不会非常冷漠无情,这也让胡炜感到哭笑不得。医生也是人,面对生死时也会手足无措,因此来ICU必须有颗强大的内心。其次, 在ICU 中,患者醒来见到的第一人通常是医务人员,此时对患者的心理关怀至关重要。ICU 不仅考验着人的心理,也捶打着人的身体。有医生回到家后累得站都站不起来, 次日仍会按时报到。无论多辛苦都无人中途离席,因为患者离开ICU 时的笑脸抚慰着每位ICU 人的苦与累,所以,每位医生都在拼尽全力,从死神手中抢人。
曾有人问胡炜是否想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他坚定地说,我的生命已经烙下了ICU 的印记,这辈子都会坚守自己的岗位。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