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科研成果 不能锁在抽屉里
“近3个亿,什么概念?这就是我国光损伤性皮肤病患者的现状。此外,该类疾病具有高发、难治、易复发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其主要发生于患者面部,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因容貌受损影响心理健康。”谈及光损伤性皮肤病的诊疗现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何黎教授忧心忡忡,她说:“身处云南高原,面对因强紫外线而导致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的现状,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有责任带领团队解决这个难题!”
何黎扎根边疆30余年,致力于光损伤性皮肤病的科研、临床及诊疗体系的发展与建立,解决了众多患者的难题。她常说:“尽快帮助患者解决皮肤问题,其实是在重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揭示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机制是防治关键
“光损伤性皮肤病主要包括光老化、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痤疮、黄褐斑、日光性角化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等。不仅影响患者容貌和健康,其中日光性角化病恶化及皮肤鳞状细胞癌更是皮肤病中的首要元凶,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加人民幸福获得感必须解决的问题。”谈及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危害,何黎痛心疾首。
为了进一步发现其发病的内在机制,何黎带领科研团队通过长期攻关,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皮肤屏障受损是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生的基础;首次报道中国人重型痤疮2个新易感基因SELL和DDB2与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慢性光化性皮炎炎症反应与LncRNA XIST正向调控TNFAIP3表达相关;皮肤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蛋白是DNA-PKc/SIN1及HMGB1,促进日光性角化病向鳞癌转化信号通路是TGFβ1/Smads。“‘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黎难掩喜悦之情。
“但是,科研成果不是为了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而是要以此为依据,解决临床难点,使之成为关注热点,进而成为学科亮点。”在清楚了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后,何黎开始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解决办法的新征程。
产、学、研、用结合 破解光损伤性皮肤病密码
何黎通过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研究,确定以修复皮肤屏障、抗炎、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色素沉着为防治靶点,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产、学、研、用”创新团队联合攻关,从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中筛选出对光损伤性皮肤病具有较好活性的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滇山茶。4种植物提取物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批准为新的化妆品原料。
通过临床医学、天然植物、医学护肤品学科交叉融合,研发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经过国际验证的防治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医学护肤品“薇诺娜”。包含6大系列90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2350家医院,600多万患者,能够成功造福于广大患者,何黎感到无比欣慰。
积累国人数据 与国际接轨
在致力于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实现“美丽”梦想的同时,何黎也时刻关注国际皮肤科领域的最新动向。
她曾多次赴美、英、法、日、韩等多国参加国际皮肤科学大会,进行学术交流。谈及目前我国皮肤科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何黎坦言:“我国临床医生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有关皮肤病基因功能表达、干细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我国有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结合大数据以及城市环境地理等相关交叉学科进一步分析发病因素,以便制定正确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未来应致力于挖掘中国数据,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此外,还要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探讨病因时,将社会学、人文环境因素加入其中,从不同视角、不同纬度去揭示皮肤病的内在机制。”
何黎介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为积累中国数据作出努力,目前已创建了国际样本量较大的光损伤性皮肤病病源资源库,保存了12个病种4.6万份病例样本,年均向国内外50多家高校、科研和企业提供服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