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爱林:钟爱那一抹蓝色的神圣
1985年初夏,正值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之际,一名优秀毕业生通过对等交换的资质分配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麻醉科,站在麻醉科的门口,这名学生却一脸茫然和惶恐。“我的祖父不到50岁因心血管疾病得不到有效救治,早早离开人世,当初的愿望是做一名心内科医生,如今被分配至麻醉科,带着些许的不情愿,他还是决定先“留”下来。没想到,这一留便是30多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和医学发展,当初的那个“不情愿”的决定为湖北省麻醉领域留下了一位成就斐然的医学人才。自从担任麻醉科主任以来,带领该院麻醉科每天为500余台手术和各种快速康复医疗保驾护航,尤其擅长小儿麻醉及麻醉个体化监测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危重疑难病人的救治。
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罗爱林。
心路十八弯 情定麻醉科
1980年,年仅15岁的罗爱林如愿以偿考入湖南医学院,看着录取通知书,罗爱林欣喜若狂,从这一刻起,罗爱林热情高涨地投入了医学的知识海洋,尽情遨游。1985年,由于成绩优秀,经过选拔,他被分配至武汉同济医院。
罗爱林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最后被选入麻醉科——5年苦读的临床医学课程中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的领域,大家眼中的“医技”科室。
怀着极为勉强的“试试看”的心态,罗爱林开始跟随自己的启蒙导师金士翱、马自成、田玉科等老一辈麻醉科的前辈们,系统性学习麻醉知识,掌握临床技能。1987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获同济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学位。
“他们的工作精神让我领略到麻醉的美妙,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的体会到‘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的专业重要性,也使我慢慢了解到一名麻醉医生需要储备的医学知识的广博和精髓,也更加坚定了我做麻醉工作的信心。”
“不在乎患者能不能记住我们”
事实上,麻醉医生的工作绝对不仅仅是“打一针”的事情那么简单。术前访视、围术期管理、术后随访,每一环节都马虎不得。尤其在手术中,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确保手术安全。有时候,一天会有连续几十台以上的大手术,在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需要做有创和无创连续监测的指标十余种,只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才能准确把握患者的各项指标,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除了临床麻醉工作外,我们的专业还包括重症医学、疼痛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7年~1998年分别赴日本久留米大学医院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总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回国后分别被同济医科大学、原湖北省教委评定为“跨世纪人才”及“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至今已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复苏和疼痛诊治三十余年。医务工作者的一生都不会是闲暇的,大部分的轨迹都是披星戴月出门,三更半夜返家。一旦开始手术,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就这么一头扎进手术室,与一群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同事们共同面对生离死别。在手术中,麻醉医生相当于导演角色,直接决定演出能否顺利进行、演出质量如何。在演出成功过后,人们通常只记住了演出嘉宾,却不记得导演。正如一台手术成功后,人们往往更感谢主刀医生,却鲜少记得麻醉医生。而麻醉医生的水平越高,存在感却往往越低。
在回望自己大半生的麻醉生涯时,罗爱林说,患者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我们,全心全意、尽全力用精湛的医术去挽留患者的生命,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