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强:向前走,也要回头看
“血管是人体内最庞大,也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但在我刚刚从事血管外科工作的时候,我国的血管外科领域无论技术还是设备都还很原始。那时我们为下腔静脉堵塞的患者做造影的时候还要用手推造影剂。我们数1-2-3!猛地一推,才能将造影剂推到病人体内。”
1984年,作为一名 “新三届”毕业生。李晓强在安徽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了作为一名肝胆外科医生的行医生涯。1993年,李晓强得到了一个外出进修的机会,是继续进修肝胆外科还是转而进军血管外科领域?这个问题曾困扰过他很久。经过反复的思考,李晓强认为,当时的外科手术的瓶颈就在于对血管病变的处理上,而从事血管外科的工作对于外科手术的基本功又有很大的提升。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途未卜的血管外科,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25年。这期间,李晓强也见证了我国乃至全世界血管外科领域在诊疗的范围、诊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成就,还要继续努力
做血管外科的前10年,李晓强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布-加综合症的治疗上面。那时,针对布-加综合症主要采用搭桥手术进行治疗。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但由于人工血管使用得比较长,远期通畅率是不理想。为了改变现状,李晓强决定对以往的手段进行改良,他采用下腔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的方式对布-加综合征进行根治性的手术。使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对布-加综合征的根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0年,李晓强的这一课题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布-加综合征的根治性手术也在全国范围内的血管外科领域得到了推广。
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对布-加综合的治疗,逐渐从外科手术过渡到全微创或者腔内介入治疗。李晓强也始终在这一领域投入着大量的精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治疗了很多患者。
有挫折,也要迎难而上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血管外科领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通常只局限在抗凝治疗上。但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患者在治疗后会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看到这一现状,李晓强敏锐地意识到: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方面,未来的血管外科医生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当时,国内能做取栓手术的医生很少,术式也不够成熟。李晓强对原先的术式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利用挤压取栓技术,通过外科手术清除下肢主干静脉的血栓。此外,李晓强还紧跟国际热点,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引入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机械血栓清除术和导管溶栓术,并始终积极倡导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血栓清除治疗。
然而,前进的道路却并不平坦,在当时,很多外科医生并不接受血栓清除的观点。李晓强回忆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2013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老专家对我说:在我看来,你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溶它(血栓)!你们纯粹是在瞎折腾!我只好反复解释:从我们掌握的大量病例来看,单纯的抗凝治疗效果并不好,国际上现在也逐渐朝着手术取栓、机械清栓和导管溶栓这个方向在走。而从我们做过的大量临床病例来看,患者的中期预后效果也是不错的。”
2015年,李晓强承办了中国静脉外科论坛。会上,很多医院、科室都分享了他们做血栓清除中远期随访并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的案例。从此,很多的血管外科医生才逐渐接受了这项技术,这届静脉外科论坛对我国静脉外科的发展,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向前走,也要回头看
相比起20多年前,血管外科领域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理念层面,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李晓强也看到,腔内微创治疗的手段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长段闭塞的患者来说,目前采用的腔内介入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并不是很好。那么,微创的治疗方法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对于那些年轻、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患者,又是否要采取一些常规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呢?
“现在的问题是,如今大部分的中青年血管外科医生都精于微创手术,疏于外科手术。长此以往,我们的血管外科医生就变得不会开刀,或者说不会开‘大刀’了。那么在临床上遇到无法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时,又该由谁来解决呢?”李晓强说。
有一个病例曾让李晓强终生难忘:1996年,李晓强收治了一位布-加综合征患者,患者下腔静脉闭塞,李晓强为他进行介入治疗。但由于种种原因,手术并不顺利,患者在术中下腔静脉破裂,发生了急性心包填塞,血压在迅速下降,心率从80多次/分钟一下子升到160次/分钟,再从160迅速下降到了80、60、50……心跳眼看就快要停了!形式容不得半点犹豫,李晓强立刻把患者送到手术室,打开胸腔,把因为扩张导致破裂的血管进行了及时的修复。同时也为患者做了根治性的手术。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如果我没有很好的外科基本功,患者肯定就救不回来了。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一名血管外科医生,微创手术是我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外科手术的基本功我也绝对不能丢!医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我觉得,我们医生也应该时常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这对我们继续向前走,是有很大帮助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