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多一份关注 罕见病患者多一份生路
“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生,我就想知道,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一日,我在门诊遇到一位患者,她面色憔悴,眼睛透露出无奈和点点期盼。短短的一句话仿佛道尽了她多年的绝望和挣扎。我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一边仔细询问她的病情。
原来,10多年前,这位阿姨开始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平时上楼梯或者走的稍微快一些就会感觉疲累。刚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太过劳累,找医生开了些药便没重视。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才仅仅只是噩梦的开始。
随着病情的加重,阿姨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时感窒息,甚至发展到需要吸氧维生,完全丧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这可吓坏了家人。阿姨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其为肺气肿。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阿姨的病情并未好转。家人只能陪着阿姨另寻“生路”。但谁也没想到,本以为简单的“肺气肿”,一治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来,阿姨及其家人辗转于多家医院,包括多个省市的三甲大医院,病情诊断从肺气肿到肺结核,再到肺纤维化,反反复复,钱花了,罪也受了,但病情却一直未见起色。
“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问题成了困扰阿姨及其家人的一块心病。
2013年,正当徐阿姨一筹莫展之际,家人通过媒体得知我院的呼吸科是全国呼吸专业排头兵。于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来到我院就诊。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经过详细的检查,我发现困扰阿姨多年的呼吸困难、气促的疾病一直被误诊了。实际上,她患的是一种呼吸罕见病,名为肺淋巴管肌瘤病(LAM)。此类疾病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女性,尤其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平均发病年龄20~40岁,主要累及肺脏,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囊性改变,严重影响患者肺功能。而阿姨的症状和影像学与之完全吻合。
确诊病情后,我为阿姨制定了治疗方案,给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阿姨的气促症状逐步改善。如今,阿姨已经回归正常生活,平时跳跳广场舞,偶尔跟老闺蜜出去旅旅游,用她自己的话说,“刘大夫妙手回春,我已经重获新生”。
创建呼吸罕见病门诊 让罕见病患者病有所医
中国罕见病患者总人数约有1800~2000万,罕见病在中国并不罕见。但因罕见病相关科普和诊疗知识普及率较低,很多患者甚至连医务人员都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遇到此类疾病时,绝大部分患者经常遭受误诊、漏诊,很多患者甚至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患了什么病,这在罕见病患者群体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多年的门诊工作中,我经常遇到因误诊、漏诊而辗转多年多地的罕见病患者,他们无一不是因求医无门而绝望、痛苦。为使更多呼吸罕见病患者病有所医,2011年,在我院创建了呼吸罕见病LAM专病门诊,在创建罕见病门诊之前的30年里,确诊的罕见病LAM患者不到20例,平均下来一年一个都不到。但是创建LAM专病门诊之后,基本上每年确诊的患者都在20例之上。这说明什么?研究罕见病的大夫比罕见病患者更罕见。而这样的呼吸罕见病门诊全国只有4家。对于众多的呼吸类罕见病患者而言,实在是太少了。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罕见病的知晓率太低,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罕见病并不等于是绝症,如能及时确诊、接受治疗,很大程度上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广州LAM门诊为例,目前收治LAM患者150余例,数据显示,从出现症状开始计算,80%~90%的患者生存期达到10年以上,50%的患者可存活29年以上。
因此,就目前而言,让罕见病患者病有所医的同时,我们也应尽快提高罕见病的知晓率,让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罕见病。
培养一支真正具备罕见病诊疗能力的医疗队
为促进社会对罕见病的认识,国际上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今年国际罕见病日的主题是“连接健康和社会关怀”。结合我国罕见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健康和社会关怀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健康层面而言,要保障罕见病患者的健康,首先要大力宣传罕见病的相关知识,普及罕见病诊疗,培养一支真正具备罕见病诊疗能力的医疗队伍,这是保障罕见病患者健康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加强罕见病相关科研,鼓励科研人员关注罕见病,只有科研才能推动医学进步;再次,罕见病诊疗平台建设尤为重要,一定要在全国建立和普及罕见病诊治平台,将罕见病目录袖珍手册推广至基层医生,让他们对此也有一定了解,发现罕见病患者及时进行转诊,让罕见病患者病有所医。
从社会关怀而言,也可分为三个层面出发:第一,国家层面要关怀罕见病患者。近年来,从国家版第一批罕见病名录到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倾斜,让罕见病患者“病有所依”;第二,社会层面要关怀罕见病患者,包括媒体、病友组织等,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社会多一份关注,也许就多一条生路;第三,呼吁社会建立更多罕见病关爱基金会,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给予罕见病患者更多生的希望。
对罕见病患者的关注,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关爱和照顾,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突出表现之一。希望全社会能够多方联手,共同为罕见病患者搭建一片“蓝天”。
关注罕见病,我们一直在行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罕见病淋巴管肌瘤病LAM专病门诊主任 刘杰 口述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熊文爽 整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