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有药可医” 让医生“有技可施”
多年前,一位女患者被家人用担架抬进医院。就诊时,她只有22岁,但在此之前,她已经完全卧床、不能行走4-5年了。刚开始时,她只是觉得自己下肢无力,导致走路姿势异常。随着病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四肢僵硬,运动徐缓,面无表情。
因长期卧床,她看起来瘦骨嶙峋,眼神呆滞。本来青春盎然的年龄却只能禁锢在3尺余的床上,失去了人生太多的色彩。
因家庭经济困难,家人只能带着她去基层医院问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了多种治疗,但病情一直未能好转。患者也在一次次的失败治疗中逐渐麻木,失去希望。看着女儿面色苍白的小脸,家人决定放手一搏。带上全部身家,并向亲朋好友借款,负债累累地来到华西。
华西,是这位患者及家人最后的希望。
来到医院后,经过详细检查,最终确认患者患“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疾病,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罕见病。这类患者往往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未得到正确治疗疾病会进行性加重,由于肢体和躯干的肌张力障碍症状造成严重的畸形和生活不能自理,一般20岁之前就严重残疾。
作为罕见病患者,本身是不幸的,但作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却是不幸中的万幸!在众多无药可医的罕见病中,这类罕见病具有极强的可逆性——只需使用小剂量的左旋多巴,就能使患者恢复正常,享有同龄人一样的正常生活。
经过给予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生活从此不用别人照顾,也能结婚生子,绽放出本身应有的光彩。
他们是幸运的,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更多的罕见病患者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绝望中挣扎,在身心的双重折磨下艰难度日。
2014年,“冰桶挑战”风靡全球,也让一种名为“渐冻症”的罕见病走进大众视野。
“渐冻症”全称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欧美患病率约为3-7/10万人。这类患者一般中年发病,中位生存期仅有3-5年。罹患疾病后,患者上、下运动神经元会逐渐退化死亡,神经无法向肌肉传送信息,从而导致肌肉萎缩、瘫痪,逐渐不能说话、吞咽甚至呼吸,仿佛被冻僵,最终死亡,迄今尚无法治愈。
最残酷的是,从局部肢体僵硬瘫痪开始,一直到整个躯体不能活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思维一直都是清醒的,他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变得生活不能自理,并且无能为力。从担心害怕到惊恐绝望,一点点地接受疾病的凌迟,精神上的折磨远大于生理上的疾病。由于身心的双重痛苦,生存质量的严重受损,不少法律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已有ALS患者寻求协助自杀。
与之相像的罕见病还有很多,如亨廷顿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明确的致病基因,中国该病的发病率较之渐冻症更低,仅0.4-0.6/10万人,我国大约有1-2万的亨廷顿舞蹈病患者。
这类患者一般中青年发病,肢体会进行性地出现不能控制的类似舞蹈样的动作。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和精神方面的症状,且具有50%的几率遗传给下一代。至今无药可医。
目前,国家和社会对于罕见病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罕见病的研究、治疗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罕见病患者从症状开始出现至确诊耗时很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通常比较严重甚至非常严重,呈慢性进展,且多是致残、致死性疾病,相关的药品研发起步晚。希望国家、政府、医患、媒体能多方联手,提高罕见病知晓率,加强罕见病科研力度,推进更多医护人员及公众的疾病认知,让患者“有药可医”,让医生“有技可施”。
四川省医学会罕见病协作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商慧芳 口述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熊文爽 整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