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邓小明:走向麻醉强国

时间:2019-02-14 17:41:59来源:未知作者:郑真真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郑真真


目前,我国每年麻醉例数已达6000万,居世界首位。科研方面,麻醉学者发表的SCI论文,从2011年占全球的7%,上升到2017年的14%,麻醉药物、方法与设备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与国外基本同步。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邓小明教授指出,我国已行进在麻醉大国与麻醉强国的征途中。


image.png

深耕脓毒症免疫抑制领域  填补国际空白


一位急性阑尾炎并发穿孔患者,入院时已发生脓毒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急诊医生争分夺秒的在全麻下给患者处理阑尾、清洗腹腔的大量脓液,而后续的生命支持与治疗更是关乎治疗成败的关键。邓小明团队经过近1个月的不懈努力陆续攻克了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衰竭、急性肝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难关,终于把这位年轻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邓小明介绍,长海医院麻醉科是中国麻醉学科里二级、三级学科最齐全的麻醉学科之一,脓毒症是重点研究项目。脓毒症及严重的全身感染是造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早识别诊断脓毒症并予以有效防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过去的十几年,他们针对脓毒症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3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据统计,长海医院脓毒症所致ARDS死亡率明显下降。

脓毒症具有早期免疫亢进,晚期免疫抑制引起多重感染的特点,而患者主要在免疫抑制期间死亡,因此邓小明团队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使患者加强抵御各种感染的能力。实验研究方面,他们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还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目前正在规划多中心临床研究,期待这一结果,这项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

邓小明1984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便留在长海医院麻醉科工作,先后师从于王景阳教授、朱诚教授等。几位恩师治学严谨、平易近人、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特质,对邓小明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不仅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医生,还希望能成为优秀的导师,优秀的研究者。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诸多奖项,对于成果他永不知足,他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多,他对中国麻醉事业怀有很多期待。

正面机遇与挑战  解决六大问题

当前,国家对于麻醉学科的发展很重视。2017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工作的1191号文件;2018年8月,国家七部委局联合发布了21号文件,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11月,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等。邓小明表示,国家对麻醉行业的连续发文,说明本行业存在迫切需要改进与提升的地方。

第一、麻醉例数依然满足不了广大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国的麻醉例数应达1.4亿。如果达到美国健康保障水平,按照人口比例,麻醉例数需达2.1亿,我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第二、麻醉从业人员不足,结构有待优化。我国目前有麻醉从业人员10万,而行业需求是30万,其中麻醉科医师20万,护士10万。既要保证数量,还要保证质量,加强麻醉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麻醉科护理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的空间非常大。第三、临床麻醉服务领域有待于拓展与完善。如麻醉过程中对患者体温保护、脑健康、术后疼痛管理等,部分患者麻醉方法与药物的选择亦有优化空间。第四、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院之间麻醉从业人员的水平、麻醉设备存在较大差异,需努力消除差异,使患者在不同医院都能得到优质的麻醉服务。第五、我国麻醉学者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还是比较少,需要加倍努力超越。第六、目前我国麻醉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体现从业人员服务的价值。

邓小明指出,部分问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解决。从长远而言,我国麻醉学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关键,应加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培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规培、专培、麻醉科护士的培养等。如今一批年轻的中国麻醉学者已然崛起,他们都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这意味着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一定会一代比一代强,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不同的岗位带领自己的团队,为中国乃至世界麻醉事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