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琦:围绝经期疾病是病 需要管理和治疗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郑真真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绝经学组组长郁琦教授大学时代的内科老师是一位来自国外的顶级教授,他告诉学生,面对患者的时候,医生不应首先考虑恶性病(癌症之类),而是首先要找到一个可治疗的疾病。当时的郁琦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这句话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刻保持对恶性病变的警惕,同时为患者找出可治疗疾病——这是患者的希望所在。
漠视围绝经期就是漠视人的生命健康
一位患者总觉得嗓子里有异物,喉镜检查没有问题,但是她不相信,辗转于不同的医院,前前后后做了9次喉镜。直到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她说,你去妇产科看看吧,是不是更年期的问题。果然,患者在妇产科被确诊为围绝经期抑郁症。郁琦教授给她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并进行绝经激素治疗,两三周后,患者的愁眉不展消失不见,现在的她爽朗幽默,像变了一个人。
郁琦介绍,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衰退,处于绝经期的女性,会出现潮热、失眠、易怒等不适症状,且绝经10~15 年后骨质疏松、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等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围绝经期约在45~55岁,这个时期的女性往往是工作中的主力,家中的栋梁。围绝经期的问题对患者影响很大,尤其是情绪的改变,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周围人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观念上的落后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他们认为围绝经期疾病不是病,不需要管理和治疗。”郁琦指出,实际上过去很多人在围绝经期前后就达到了生命的终点,对该病没有太多感受。而现在我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接近80岁,“活着”和“健康活着”相差近20年,漠视围绝经期就是对人生命健康的漠视。
打破认知误区 进行全方位管理
郁琦指出,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绝经激素治疗,还可以应用中国的传统医药,效果都很好。控制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有办法的,但很多人不了解或有认知误区而抗拒治疗,目前需要进行更多的科普教育,把知识传播给大众。
绝经激素治疗的历史可谓一波三折。郁琦介绍,其实绝经激素治疗不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对乳腺的影响也很小。北美绝经协会在2017年更新了对绝经激素治疗(MHT)的立场,认为在绝经发生10 年内开始MHT安全有效,并可能降低病死率。作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组长,郁琦带领团队进一步加强绝经相关疾病治疗的医师、患者、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推动绝经门诊的建立,完善对中国人群MHT受益及风险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绝经管理规范和指南。学组2018年制定了《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等,这些指南和共识的制定规范了我国绝经相关疾病的治疗。
进入绝经状态的女性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坚持适量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健康咨询和在适宜人群中进行绝经激素治疗在内的全方位绝经期管理,缓解绝经相关症状,并有效减少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改善生命质量。
生殖医学发展应尊重人性和医学伦理
目前生殖医学的发展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关于技术的探讨比较少,更多的讨论集中于社会伦理和管理。郁琦介绍,现在的技术与克隆人、无性生殖等克隆技术只有一步之遥。随着遗传学诊断和种植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设想“设计”一个孩子,如设计孩子的肤色、眼睛颜色、身高等,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挑选什么样的基因作胚胎。
郁琦认为,这样的发展趋势有悖于人性和伦理。目前的技术虽然还没有达到这种随心所欲的程度,但是继续发展下去,实现这些设想并非难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生命奥秘,研究者不能轻易打破其发展规律,这或许会让人类置身于未知的风险。因此,对生殖技术的发展需要控制和规范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