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波:ICU水平不在于床位数量
1993年就参加工作的黄晓波,曾是一位有着丰富心血管外科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不满足于接触患者时间太短,成就感太少,恰巧赶上医疗改革东风,四川省人民医院要成立ICU科室,他便选择去了极具挑战的ICU科室,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就业”。
黄晓波教授
唯技术论过于片面
黄晓波进入ICU工作后,兢兢业业,成绩斐然。“作为急危重症医师,“仁”字要在心中,字虽简单,要做到却很难。”身为科室主任, 黄晓波时刻敬畏着身边的每一位患者,每一条生命。正如裘法祖所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仁”是评判一个人是否能在社会立足,成家与立业的基础,当然也是评判一个医生是否合格的基础。要有爱人之心,即爱病人、爱家属,敬畏每一条生命。同时,医生的能力亦很重要,危急时刻出手相救,即应急救人的能力。技术是基础,人文关怀才是让患者时时刻刻感受到关爱的重要因素。
黄晓波认为急危重症医师要有非常强的同情心,在如今的ICU,先进的机器可以挽救患者的呼吸,心跳,甚至生命,技术层面已经较为容易了。但如何该放弃时就放弃,说服自己的内心和家属去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难于登天。唯技术论,一味地强调ICU的技术,太过片面。
做有灵魂的ICU医生
不同于传统观念和判断标准,黄晓波认为,ICU水平不在于医院的等级、床位数量、设备多少,核心在以下四点:
一是团队具有“向上”和“向善”的精神,看先进,学先进是前进的保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成员都愿意去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他人的点滴进步,进而在科室形成一种求上进的精神风貌,长此以往,科室发展不可阻挡。
向善,每一个团队成员有一颗善良之心。在重症监护科室,医生护士要照顾最危重的患者,必须要有善良之心,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明白患者和家属的病痛,珍爱每一个生命。科室能发多少科研文章是第二位的,善良应该且必须在第一位。
二是规范化。规范化表现为对目前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很多技术操作、先进理念,没做到或是超纲了,都是没有规范的表现,一心沉醉于物质的领域内,追求技术的先进而不加以规范化操作,是没有灵魂的医生
三是战斗力。“在任何发生危急的情况,大灾大难或者院内急救时,一支合格的ICU团队要能及时出现在现场并及时救治,就如军队一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很强的战斗力。”黄晓波如是说。
四是多学科合作(MDT)能力。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合作处理危重病的平台科室,既体现重症医护对疾病的诊断救治能力,同时也反映医院的综合能力。重症团队能不能在关键时间、节点,寻求MDT帮助,医院行政和业务部门能不能提供MDT支持和担当,是决定医院重症医学高度的重要因素。在无法处理疑难杂症时,寻求上级医院和同行帮助也是一种MDT的能力。
今年是天普洛安上市20周年,黄晓波分享了对该药的看法,“天普洛安启发了我们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但目前还无法清楚的诠释机理,希望有更多的内分泌人才进行深入研究。”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