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吁钢:细微之处见真知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郑真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吁钢教授年纪尚小的时候,母亲患了癌症,看着母亲被疾病和化疗折磨,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由于历史年代的原因,董吁钢无法参加高考,他就到公社卫生院做预防工作,因为这样“离当医生的梦想更近一步”。
那时,董吁钢也跟着老中医做临床工作,他发现即便使用一样的方剂,由于剂量和方法的不同,疗效也会有差异。“一人一方才能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这样的医学理念,潜移默化中让董吁钢将个体化治疗应用在每一位患者身上。
“了解的细节越多,做的决策越准确”
1978年恢复高考,董吁钢终于圆了自己的医生梦。1994年他取得了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从事心血管领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读研期间,董吁钢的导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都了解得非常透彻,导师会随时问他对患者疾病的看法,对治疗有什么建议。认为他说得对的,就不再询问,觉得有疑问的,就会和他讨论病情,几乎对每位患者的诊治都会进行指导。董吁钢不得不在学科内外,读更多的书,查更多的资料,并对患者的情况反复询问,以应对老师随时的提问、讨论与“抽检”。
回头来看,这些都是董吁钢宝贵的经历,如今“心细如尘,注意患者的每一个细节”已经成为他的工作习惯。
曾有位室前性早搏患者,去过很多家医院,但药物治疗无效,早搏症状让患者非常痛苦。通过仔细询问病情,董吁钢发现患者严重失眠,于是给患者服用抗焦虑及安眠药物,一个星期后早搏减轻,两个星期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从患者的症状到体征,你了解的细节越多,做的决策就越准确。要关注患者的每一点,而不是某一点,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个体化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董吁钢一直倡导和践行个体化治疗,他表示,读书时有教科书,毕业后有指南和专家共识。当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在教科书、指南、专家共识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比如一样的药物,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一天一次用药,或者一天两次、三次用药。”董吁钢表示,“我们要综合考虑首过效应、血压、血药浓度的平稳等情况,希望医者能够时刻自省并牢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和根本,这都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跬步千里,打好基础是关键”
心脏起搏方面,董吁钢率先在华南地区和省内开展了一些工作,并且在华南地区较早地发起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康复工作,尤其是心力衰竭的防治。
从临床观察的总结、分析开始,董吁钢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后,逐渐参与、领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广东省科研基金支持的大型研究工作。
作为一位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及科室主任、导师,董吁钢希望每一位医生都有踏实的基本功。心血管学科发展迅速,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工作,心血管医生要懂心血管,还要有全科基础和坚实的内科基础。如果只关注专科,遇到学科外的问题不懂,专科做得再好,也可能会不断地出现小问题。董吁钢认为,“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