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为麻醉 铁骨铮铮军医魂
“我们麻醉科医护人员近300人,如果团队实力不够强大,在医院就没有话语权,这些人也难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发展麻醉科是我的责任!”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张铁铮教授在90年代升任科主任时还不到40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科室人员架构和麻醉学科发展初期现状,他立志不仅要做好一名麻醉医生,更要做好学科带头人。
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 张铁铮教授
“如果你掌握一件事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经历其中的波折,会突然发觉这件事特别有趣。”麻醉学科之于张铁铮教授正是如此。从80年代被“偶然”分配到麻醉科,到90年代担任科主任,建设围术期学科平台和人才梯队,再到带领麻醉科在新世纪厚积薄发、傲视群雄,麻醉科从最初的20余人,已发展壮大到覆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疼痛诊疗的近300人团队,其中张铁铮教授的用心良苦和高瞻远瞩可见一斑。
受困于历史原因,彼时的麻醉医生大多医学教育经历不完善,对学历教育未给予足够重视。张铁铮教授敏锐地意识到医学教育经历对医生个人职业发展、科室持续性提高诊疗水平,以及提高麻醉学科的整体地位有深远影响。因此,他不仅自己首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还顶着麻醉医生短缺的临床压力,鼓励、要求科室所有的麻醉医生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并为他们争取一切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麻醉医生具备完善的专业医学知识后,再着重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曾经麻醉科只有临床麻醉,在医院是‘配角’。形成强大的人才梯队后,才能建设完整的围术期学科平台。”如今,麻醉科不仅发展形成临床麻醉一科、临床麻醉二科、疼痛治疗科和以手术室外麻醉和日间手术中心为主业的麻醉三科,四位科室副主任也已成长为中流砥柱,都能独当一面;心、胸外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等亚专业方向也都有了相应的专业负责人,“形成了非常完整的麻醉学科人才结构体制。”
同时,张铁铮教授还将广阔的视野投向世界最先进的麻醉技术。“一旦出现我们认可的麻醉新技术,就立即将其转化成临床实践,紧跟国际前沿。”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的诊疗实力逐渐获得全国同行的认可,不仅知名度、话语权与日俱增,科研成果和奖项荣誉等也纷至沓来。
累累硕果乃用汗水和奉献浇灌。从当年被分配到麻醉科时的不情愿,到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将其作为事业追求,再到担任麻醉科主任的励精图治,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刚任科主任时,虽然他的专业能力出类拔萃,但是他深知要发展麻醉学科的整体实力,必须靠团队的力量,而团队必须要有凝聚力、向心力。为了获得科室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的麻醉医生的支持,他告诉自己“要为每个人做一件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因此,在他们处于晋升职称、退休转业、家庭困难等特殊时刻,他总是那个“冲在最前面,伸个手、推一把的人。”一次次的雪中送炭让他与同事们结成了“终生难忘的情谊”。
张铁铮教授一方面用情谊增强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用“规矩”建立科室管理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说我是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甚至于刻板”在科室管理方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规矩”——建章立制。他亲自书写工作手册,明确所有职务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大到行政职务权责,小到麻醉桌抽屉的物品摆放,条分缕析、巨细无遗。如今看来与现代“精细化管理”理念颇有相似之处。管理制度拟定后,充分发扬民主,团队成员集体讨论,一旦全体达成一致后,管理制度即是军纪如山,全面贯彻执行。
“单靠职务影响力管理团队难以长久。当团队成员从内心尊重、信服、跟随你的时候,领导者才会有威信,非职务影响力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担任麻醉科主任近20年,张铁铮教授在科室管理方面独居慧心,他将科学管理理念与中国国情巧妙结合,带领麻醉科发展为临床上百战不殆的精锐之师。
培养强大的人才梯队、建设围术期学科平台、引进先进的麻醉技术。回顾几十年来做成的事,张铁铮教授颇感欣慰和骄傲。也许当年被“偶然”分配到麻醉学科,既是时代浪潮下的机缘巧合,也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
张铁铮教授认为,正如医生要有自己的定位一样,药物也要有准确的定位。只有将正确的药品、诊疗技术、医疗设备用于正确的患者,才能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天普洛安作为已上市20年的临床麻醉辅助药物,在控制炎性反应方面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在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方面还有可以探索、发展的空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