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耿左军:不懂人工智能的医生会被淘汰

时间:2019-04-17 10:20:04来源:未知作者:熊文爽

放射科医生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是每个放射科医生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人工智能来势汹汹,霸道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颠覆几乎所有可以想象的领域,运输、金融、教育等等。而医疗健康则是人工智能瞄准的关键领域,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放射科(医学影像)。很多人会问,人工智能对于放射科而言,到底是敌是友?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主任耿左军教授认为,放射科医生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懂人工智能的放射科医生才会被淘汰。

人工智能是影像科医生超级助手

提到医学影像的发展,就不能不提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解读重要医学影像的关键,胸透、CT、超声、MR造影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大大提升了诊断准确率。除了在技术需求之外,影像科医生本身也比其他科室同事更善于接受创新:80年代的放射科接受了从胶片到数字图像的转变。

现如今,影像科处处可见人工智能的身影,据耿左军介绍,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影像科医生从大量繁杂、低水平、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耿左军举例向记者解释,如肺结节的智能筛查,在平常的肺结节查体工作中,肺里会有很多小结节,影像科医生诊断肺结节需要从几十甚至上百个图像中查找、比对、判断、记录,工作量巨大,耗时耗力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的优势凸显,只需要标记所需小结节的大小形态、CT值等特征,人工智能即可自动识别,找出相应图像,大夫只需在最后进行把关即可。

“人工智能的优势不仅如此,它还能突破人体视线盲区,在人眼所触及不到的地方,找出隐藏病灶,辅助临床医生基于影像,做出快速、精准的临床诊断决策,规划个体化治疗方案,跟进疾病治疗。”耿左军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2018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上,有两个主题报告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占据了较大比重。

无独有偶,河北医科大学也在人工智能上进行了系列探索,并于2018年建立“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耿左军任副院长,学院建立医学影像智能实验室把人工智能引入到医学影像,引入到医学生的培养,并运用到教学科研、临床服务中,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采访中,耿左军提醒,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的不足。“目前,人工智能拥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发挥优势。且存在一定误差,需要大夫进行把关和审查。当然,这也是它未来的发展优势,希望它能尽快适应更多器官的筛查,诊断出更多的病种,实现全病种覆盖。”

对于放射科医生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耿左军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影像科医生超级助手,影像科医生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懂人工智能的影像科医生才会被淘汰。

需求推动发展  放射科发展未来可期

在很多患者眼中,影像科的存在感并不强,在传统观念里,只有开药拿刀的才是医生。患者康复后,感激的是治愈他的临床大夫,而帮助诊断的影像医生,却像一个影子,不受人关注。2014年曾有一项调查显示,超七成影像科医生认为在医院不受重视,且收入与付出不符。

时过五年,情况是否有改善?耿左军认为,如今,虽影像科的工作较为被动,但整体状况有所好转,“需求推动发展。如今,检验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等医技科室正逐渐成为医院的核心科室。”耿左军告诉记者,若一个医院的影像科工作效率低下的话,那么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平均住院日、患者的就诊时间以及费用等等,这些问题光靠临床科室根本解决不了。

不仅如此,影像科医生的工作价值也逐渐被大家所理解、肯定。“以前,大家一直认为影像科医生只是按个钮就可以坐着等结果了,根本没有技术含量,这实际上是对影像科医生的误解。”耿左军说,如今,医疗设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先进,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精英人才去支撑、去掌控。但与之对应的是,影像科人手不足,缺口巨大,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30%,而医师的增长率只有4.1%。

“十年前,我们一晚上只需看20个患者,现在,我们要看200多个,需求翻了10倍,工作量太大了,我们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觉也干不完。”耿左军坦言,一个影像学博士,需要长达12年的培养周期,在此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很多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影像专业,这也是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可以预见,放射科发展未来可期。”耿左军说。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