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刘楠:不能让心外科ICU成为病人治疗的短板

时间:2019-05-30 15:02:18来源:未知作者:宋箐


从阜外医院到北京安贞医院,从不了解到专业,数十载心外科ICU历程,让刘楠成为了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士。

刘教授.jpg

刘楠教授

专业素养是关键

“刚毕业时,我对自己的专业知识非常自信,但来到心外科ICU后就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刘楠说,心外科和重症医学都是庞大且复杂的学科,要将两者掌握透彻并不容易,时间和经验缺一不可。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外科ICU医生?刘楠分享了其观点,她认为关键在于全面而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专科重症医生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心外科ICU医生必须要临危不乱,极富耐心,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控好。而凭借决策能力与沟通能力获得与心外科医生彼此的信任与默契,也是心外ICU病人治疗成败的关键。 

此外,影响心外科ICU医生放弃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成就感。我们常常被同行称为“幕后英雄”。病人在ICU时,接受我们很多的关注和努力,但往往不记得ICU医生的存在。另一方面,作为治疗的最下游。一旦病情不稳定,我们的治疗会受到多方质疑。面对这样的窘境,常常让心外科ICU医生感到委屈。刘楠对此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ICU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共同的目的都是把病人治好,作为团队的一员,承担了不可或缺的职责就是我的成就感。” 

化压力为动力

心外科ICU兼具外科和ICU的特点,长期的劳累和巨大心理压力是心外科ICU医生的重担。很多医生往往在从事一段时间后便无法坚持下来。

刘楠仍记得自己还是高年资住院医时,上级医生临时出差,将ICU的9张床交给自己一人负责,仅仅一周就身心俱疲的那种体会。但刘楠并没有退缩,反而将这种压力化为动力,激励自己成为了一名不论何时都能淡定自若,游刃有余的医生。谈到这些年是如何在心外科ICU坚持下来的,刘楠觉得关键在于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只有真正的喜欢,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心外科ICU发展道路阻且长

心外科ICU的历史并不长,但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却让刘楠感触颇深。刘楠介绍,在心外科做完手术的病人,一般都有一段不平稳期,之前一直是由外科医生监管,但后来外科医生渐忙,于是内科医生接手,逐渐形成了心外科ICU。

心外科ICU独特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小众专科ICU,与外科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外科占主导地位,而ICU医生扮演的,是查漏补缺的角色。因为小众,所以往往形成不了团队,医生少,失去了传、帮、带的教授方式,总是青黄不接,与外科发展不匹配。当下,外科病人的病情趋向严重化,这就需要强大的心外ICU做支撑,不能让ICU成为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

“要建好ICU,人才培养最关键,很多医院设备不比国外差,但人才引进却跟不上。”刘楠强调,在临床上,护理团队更加重要,好的护理是安全保障,但这一点常被忽略。

今年是天普洛安上市20周年,刘教授对该药表示祝贺及肯定:尽管对药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存在争议,但天普洛安确实能协同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摆脱对激素的依赖,应对天普洛安的临床使用和科学研究给予更多鼓励。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